智慧城市之破与立

2016-03-23 22:44:43 中国信息化周报 陈曲 洪蕾   点击量: 评论 (0)
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全国85%的城市积极投身……从理念提出到政策引导,从规划设计到应用落地,智慧城市热度不减,但面子光鲜、里子堪忧、人为造成等突出问题也挟裹而来。新型城镇化与互联网+双引擎驱动下,新时期
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全国85%的城市积极投身……
从理念提出到政策引导,从规划设计到应用落地,智慧城市热度不减,
但“面子光鲜、里子堪忧、人为造成”等突出问题也挟裹而来。
新型城镇化与“互联网+”双引擎驱动下,
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是什么?
《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独家采访多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和实践研究者,探寻答案。
 
新兴事物必然要经历一定的发展历程,从研究分析机构Gartner每年发布的信息技术成熟度曲线图可以看出,每个新技术在开始阶段都会有个炒作高峰,大家蜂拥而至。过段时间,会迎来一个下降的低谷期,在这个阶段大家都在冷静思考这个技术的存在意义和是否可持续发展。等大家冷静思考确定方向之后,随着市场需求的酝酿,又开始攀升。“智慧城市”也将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
 
近两年,大家对“智慧城市”还处于认识阶段,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政策,结合当地的城市特色,实现应用于需求开发的本地化,真正的实现城市智慧。
 
在很多科幻电影里都有这样的场景——可以自由调节的光源、飞来飞去不会拥堵的交通工具、快捷遥控的机械设施,甚至是随心意变换季节的天气。这便是幻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人们想象和盼望的最佳居住环境。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化占人口比重逐年攀升,截至2015年年末,城镇人口已达7.7亿,占比56.1%——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为主的时代。
 
城市,作为人口的重要载体,如何演变得更加“智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幻想阶段,业已成为科技飞速发展的现阶段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质量较差、犯罪率居高不下,成为困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难题。如何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创城市发展的新局面,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互联网+”计划推进的双引擎驱动下,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手段,推进智慧城市转型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迫切命题。
 
2008年11月,将业务重点由硬件转向软件和咨询服务的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t)的理念,引起全世界关注,而由此引导出的“智慧城市”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标志着全球的城市信息化开始迈向“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近几年,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管理服务向精细化发展,一系列举措均表达了一个信号——“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很火,智慧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论是信息化权威,还是厂商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大数据。在他们看来,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多数来自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利用问题。然而,抛开技术层面的问题不谈,在深入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和趋势时,记者逐渐发现,“何为智慧?如何智慧?城市智慧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等等问题,也许才应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导向。
 
不论如何,回顾人类历史,多少幻想都是一步步成为现实的。船舶、飞机直到宇宙飞船,在人类科技不足够发达的阶段,这些也曾经是幻想的产物,却也都一步步实现。
 
智慧城市,亦会如此。
 
综述
智慧城市的里儿和面儿
 
经济高速发展以后,城市成为了国家人口的重要载体,伴随着过快的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也尤为严峻——交通拥堵、城市污染、城市管理难、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弱等等,被称之为“城市病”。与经济共同发展甚至赶超经济的“信息技术”坐不住了,毕竟得病不可怕,只要可以医。
 
智慧城市便应运而生。
 
由“里儿”及“面儿”
 
智慧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智慧”起来,抑或说,用“智慧”来武装城市。
 
 
 
权威机构给出的诠释是这么说的:“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详细来讲,智慧城市建设是指用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和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和协调。
 
由此看来,智慧城市能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病”的各种症状:如智能交通能够极大地缓解交通拥堵;智慧医疗能提升诊断效率、缓解医患矛盾;智能安防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以及为侦破提供重要线索。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这就为智慧城市发展提明了方向,即围绕人的需求让城市更宜居宜业。也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纯的依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阶段,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场景应用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在采访过程中,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向《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应当把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转向到民生工程、民心建设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接地气,有人气,有民众响应的回声,才能充分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
 
由此看来,运用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手段,如何做好信息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利用是智慧城市的“里儿”;而以人为本,光鲜的城市,超高的效率,舒适的生活则是智慧城市的“面儿”。
 
何为智慧
 
在不断地提及“智慧城市”这个概念的时候,不禁有个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智慧城市产业本部总经理周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用了个例子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我要出去旅游,根据我的经济状况、时间状况和需求,对方提供一个产品和规划方案,整合大量的数据,这才叫智慧。只是上网订票,找个旅行社网上互动一下,如此单一的数据解析不叫智慧。”对于城市而言,欲其智慧,必须真正理解“智慧”。只有抓住智慧的核心,城市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
 
在周侠看来,“智慧城市”这四个字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城市建设,二是智慧建设,加在一起是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同方来说,“智慧”才是研究的重点方向,而并不是建设本身。
 
“智慧城市”复杂庞大,存在错综复杂的上中下游关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硬件设备制造、软件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每一细分领域都不可孤立看待,需站在城市制高点以系统全局的观点全力打通城市每一环节。
 
每个人对“智慧”的理解和诠释都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人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人认为关键在于人的参与,有人则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总之,智慧的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更要包含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搭上快车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陆续发布相关配套政策,旨在引领智慧城市有序发展。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之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权威机构报告显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超过了7000亿元,在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成绩斐然。据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可快速上涨至4万亿元。
 
伴随着智慧城市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标准体系的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管理服务逐步向精细化发展的同时,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积极涌入,政府的公共数据也在逐步开放。这些因素均推动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逐步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对于这种情况,宁家骏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从单纯提供解决方案式的项目建设,向提供附加值更高的后期运营转型,而这种转变,恰恰开始于手握用户和流量的互联网企业进场之时。”这预示着,互联网企业将会布局智慧城市建设,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智慧城市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黎明也曾公开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互联网经济具有高度的‘市场性’,随着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打破了过去智慧城市的概念忽悠和利益怪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回归理性,让智慧城市从‘高大上’走向亲民,并推动城市生活的便捷体验和信息繁荣。”由此看来,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局面。
 
随着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合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必将在今后几年内快速转变,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宁家骏
国家信息中心专委会副主任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周侠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智慧城市产业本部总经理
信息是实体化的数据,而数据是抽象的信息,数据是产生智慧的基础。有了数据产生智慧,一个城市也一样,城市产生智慧也是数据作为基础的。
 
钱从哪儿来
 
当然,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凭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前期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但是政府若既抓管理,又管运营,将导致城市发展的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周侠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资金更是毫无疑问的。资金支撑的渠道比较多,比如说PPP(即公私合作模式)、融资租赁、BOT、BAT方方面面都是融资的办法,都是融资的手段。虽然这种手段受地域、经济的发展限制,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顶层设计和规划。
 
为此,2014年各地政府陆续签订了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协议,运行至今,事实证明政企协同比政府投资更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实施,而未来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
 
以同方为例,同方构建了包括覆盖全国二十余个省份的2000家合作伙伴的商业合作体系,在智慧应用层、行业业务层开展合作。通过整合四类合作伙伴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共同打造出智慧城市建设整体产业链。
 
热点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成就智慧城市
 
回顾2015年,“互联网+”产业迎来了顶层设计,其发展进入了活跃期和高速发展期。而魅力更盛的“智慧城市”建设也随着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上升到国家层面。
 
作为当下最火热的两个词汇,碰撞在一起必然会有反应。而大数据作为承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牵动着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
 
用大数据驱动智慧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已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核心资源就是数据。大数据及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正在影响和主导新的经济方式和国家战略,成为引领社会变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利器。
 
在实际应用中,大数据可以为信息和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持,能够有效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同时可以打通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孤岛,实现移动应用与大数据的联动,最终实现智慧的城市环境。
 
早在2006年,“大数据”概念还未萌芽,周侠便意识到“数据是资源”。时至今日,经过了近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数据”仍是周侠以及他所带领的智慧城市产业本部的核心理念。周侠介绍说,同方智慧城市本部推出 “DT时代智慧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以快速打破行业和领域间的信息壁垒、深入挖掘城市大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和潜在价值为核心,旨在为城市管理者宏观决策需求提供完美体验。通过提供一整套符合城市特点的、量身定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功能定位、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就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多目标之间实现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是城市管理多因素、多目标复杂环境下科学决策的最强有力支撑工具。
 
对于数据和智慧城市的关系,宁家骏有个有趣的说法:“智慧城市是以数据为王的游戏,数据是生成智慧的基础。”在他看来,从智慧城市的概念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非常重要的核心。“从内涵来讲,智慧城市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宁家骏解释道。
 
 
                 
杨天举
泛华集团董事长
智慧城市建设需从顶层设计着手,建立长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把GIS和BIM有机结合,将城市空间、城市平面和城市地下管网等数字化运营体系建立起来。
 
 
“互联网+”让智慧城市触手可及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互联网形态的演进。而智慧城市则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创新环境下的新城市形态,是基于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塑造城市新价值,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而在周侠看来,“互联网+”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手段。“比如智慧停车,严格意义上讲是‘互联网+’交通的概念,而车位是个实际存在,‘互联网+’只是让你了解周围的停车状况。”用“互联网+”的手段帮助城市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智慧,让智慧城市触手可及。
 
有学者认为,作为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互联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应当是思维、理念和模式上的“+”,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
 
思考
智慧城市之“破” 
规划建设热潮背后  三大隐患凸显
 
从理念提出到政策引导,从规划设计到应用落地,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管理者构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
 
自住建部2013年1月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以来,累计277个城市及城市辖区分三个批次积极投入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智慧城市建设高速“井喷”的同时,问题与隐忧也挟裹而来。
 
 
 
意识误区与盲目投建
 
“技术发展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城市服务的新手段,形成了城市建设的新机制,为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但一些城市管理者还停留在将智慧城市建设狭义理解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误区中,而没有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智慧城市建设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协同起来。” 北京赛迪工业和信息化工程设计中心副总裁柳絮表示:“城市定位和发展路径不清晰导致很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或停留在技术层面,或一哄而上,与城市智慧化发展的预期效果相去甚远。”
 
柳絮进一步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不能脱离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这一主干线。
 
前景期待与应用落差
 
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是看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或改善惠民服务。要以人为本,聚焦民生需求的深层次挖掘,推出应用场景典型、用户体验良好的智慧产品,这也成为今年“两会”中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这反映一个现状,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接地气’的智慧应用十分匮乏。”柳絮指出。对此,湖北省政协常委韩民春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智慧产品的开发应坚持以民为先,政府部门在推出相关产品时,应在了解民众需求和市场特点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开发,杜绝口号化的产品和政绩工程。”
 
智慧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也取决于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深圳市人大代表徐革表示:“深圳旧城区的网络通信基础条件薄弱,已成为深圳智慧城市的瓶颈。主要体现在旧城通信管道扩容建设难、通信管道报建审批流程长、不同机构基础网络共建共享难等多个方面。”
 
 
                 
柳絮
北京赛迪工业和信息化工程设计中心副总裁
伴随智慧城市的发展,传统电子信息产业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产业范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使传统产业链的价值整体提升。
 
 
                 
单志广
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智慧城市成败的关键不是要建设新的信息化措施和应用系统,通过数据融合来实现我们信息跟决策的融合,从根本上促进信息部门的协同共享、城市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顶层设计与共享桎梏
 
多年城市信息化建设中暴露的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智慧城市建设中。
 
“需要在对城市主导产业、战略定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的工具方法,协助城市管理者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方向与关键环节。”柳絮表示,“资源共享是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的前提,因此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设计出实现切合各地实际的资源共享的技术框架、机制保障、推进策略和基于此的智慧化应用。”
 
尽管当前行政机制下政府部门间分兵把口导致的资源难共享、信息难互通的困顿局面短时间难以改变,但部分省市已将加强工业、农业、商业等民生领域的数据整合、开放作为2016年进一步完善城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一项重点工作。
 
例如,《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运用大数据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推动电子政务平台的跨部门、跨区域的横向对接和数据共享,提高政务系统运行效率,实现全省政务系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信息资源的集约化管理。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试点失范、政出多门、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风险突出、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等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在明确智慧城市建设自身定位、目标和重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既要从宏观着眼也要从微观考量,尽快补齐以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弱项,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贴近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于民生需求的实际。
 
趋势
智慧城市之“立”
新视角下的城市智慧化
 
工业化加速城市发展,信息化改变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互联网+”行为计划推进的双引擎驱动下,也将更快速、更深入的推进。
 
产业链不断完善
 
智慧城市产业链重点产品不断取得突破:首先,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领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已从规划设计阶段步入规模建设和实际落地阶段,各城市正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再次,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吸引大量投资者和企业加入的同时,智慧城市产业链也在不断得以完善。
 
产业一体化趋势明显
 
智慧城市与城市产业发展的依存关系紧密,随着信息技术与以制造技术为代表的其他技术的加速融合,产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分布在不同产业链环节的厂商在感受产业链不断完善增长而带来的压力时,也在谋求纵向的产业链拓展。
 
运营引领商业模式创新
 
智慧城市运营成为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和推动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融合发展是智慧城市产业的重要特征,融合发展更多地体现为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创新,而智慧城市运营直接面向城市主体需求,主要体现为基于数据挖掘和创新应用的增值服务,这个环节将催生出多种产业模式创新,包括IT技术产品服务化和产业链体系重构。
 
面对“十三五”建设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者在厘清现存问题的同时,更要将“互联网+”行动推进与智慧城市转型发展结合起来。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柳絮指出:“智慧城市在迈入实际落地阶段过程中,要关注六个方面。一是城市发展在新时期下要有‘破’有‘立’,既要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要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产业;二是要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去布局智慧城市建设,关注关联业务、关联数据、关联区域的信息化关联;三是要进一步解决对微观个体需求的深入了解、分析和总结问题;四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据边界清晰,思考数据的深层价值挖掘;五是在城市建设中要考虑未来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六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鼓励发挥企业创新优势的投融资模式涌现。”
 
 
城市标杆
■北京 《智能北京行动纲要》指出,北京要建设公共集成服务体系,以市民为中心,提高首都多渠道联动集成服务能力。
 
■上海 打造城市光网,发展3G、WiFi等多种技术的无线宽带,推动智能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三网融合。
 
■宁波 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以杭州湾新区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试验区,提出“智慧新城”及“生态家园”的目标定位。
 
■佛山 把佛山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四化融合先行地,提出智慧服务基础设施十大重点工程,希望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及加快国际化的作用。
 
■广州 建设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牵手营运商”的无线城市官方门户网站,推动市民、企业及社会各界高效便捷的无线宽带网络服务。
 
■深圳 全力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创建工作,统筹推进组建智慧城市研究院和智慧城市企业联盟。2016年将出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新建4G基站17000个,新增光纤入户40万户。
 
 
 
 
相关链接
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智慧城市产业链包含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它把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或孤环形式的产业链串联了起来,并将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智慧城市产业链中存在大量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可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传输、计算、分析、共享、决策,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民生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与之配套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包括了硬件设备制造、网络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方面,涵盖的范围较广,是传统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完整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将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产业淘汰更新,需要政府政策指导、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研发等有机结合。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大云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