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快推进一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2018-05-16 15:08:49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在工作会议上,深圳提出要紧密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定位,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实施高速宽带网络、全面感知

在工作会议上,深圳提出要紧密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定位,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实施高速宽带网络、全面感知体系、城市大数据、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公共服务等十大重点工程,努力在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水平,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

“年轻”深圳领跑智慧城市建设

深圳4G用户达到1931.0万户,WLAN AP数达到9万个,全市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WLAN基本覆盖;全市建设统一的移动惠民服务平台,市民可用手机查询或办理相关社保公积金等业务……据有关数据显示,深圳互联网普及率、信息化发展水平连续多年领跑国内,信息化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中级阶段。深圳作为国内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理应全力推进智慧城市标杆建设,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树立榜样和典范。

“深圳有良好的基础,在全球创新城市中有一席之地。第四次产业革命犹如春风,哪里是它中意的‘江南岸’呢?新型智慧城市就是深圳的发力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认为,创新性的人口、人才集聚在深圳,这是深圳新型智慧城市最大的优势。多元化、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是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活力之源。

作为“最互联网的城市”,深圳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基本形成智慧城市产业集群,“互联网+”业态不断创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高,并且拥有一批腾讯、华为、中兴、平安等龙头企业,由央企中国电科领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智慧城市产业领域创新能力非常强,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

信息互联互通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标杆市之一,深圳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建设统一的城市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实施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海洋、智慧社区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成果十分显著。

常年奔波于各大城市的智慧建设与研究的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东平认为,深圳起步早,基础牢,特别是“织网工程”形成强大的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从2012年开始,深圳就开始“织网工程”并进行顶层设计,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整合各职能部门信息,破除“信息孤岛”,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为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提供良好保障。

目前,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接入61个市级单位和全市10个区(新区),资源目录共4353类,信息指标项达131699个,每天数据交换量超过2000万条,峰值数据交换量达近8000万条,为“互联网+政务”商事主体登记、市小汽车增量调控系统、市公安局居住证二期项目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奔波。

以人为本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城市生活需要,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市民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工程。”陈东平认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着眼于多样性和长远的发展。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人”的实际需求作为顶层设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使城市更容易被市民全面感知,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高效化。

“真正的智慧不是以系统数量和复杂程度论英雄,而是以有多少市民能为城市竖起夸赞的大拇指论英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表示,城市的发展需求来自于市民,要想使城市良性运转,必须增强市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深圳不断深化改革,重构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政务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其中,福田区开发智慧福田APP移动门户,对接网上办事大厅、全市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和电子证照库等,以统一标准地址为纽带关联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打造一站式、全天候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龙岗区实施一窗受理改革,窗口数量从92个压缩至59个,即办率提高29%,710类政府服务事项综合窗口办理等候时间缩短50%。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建议,引进市民评估,特别是在“十大工程”的重要节点,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估机制来评估,同时将结果适时地公布。市民参与评估本身就是一种获得感。同时,通过这种评估机制可以形成工作的倒逼机制,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

深圳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热烈拥抱,奠定了利用最新技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深圳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服务,让城市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质。

让冷冰冰的工程变成有温度的需求

业内专家建言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问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是什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在哪里?

冯奎:强调新型智慧城市,暗含着它与“旧型智慧城市”不同。智慧城市概念传到中国之初,各类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这个阶段的智慧城市主要是信息化投资,是以工程与技术为中心,项目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或政府平台。如果说新型智慧城市有本质的话,那就是我们认识到,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市产生了深度的与有机的融合,城市获得了内生的可以进化的动力。新型智慧城市回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回到了城市的本质,回到了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上来。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就是回归与超越。

万碧玉:2017年是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的一年。各地政府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政策法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信息资源、投融资模式、网络安全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涌现出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

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是:方法新——科技创新。新的技术特别是国产技术与解决方案使用在智慧城市。理念新——以人为本。以市民(居民)的体验感与实用性为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新——强调运营。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模式的创新。体系新——保障体系。从数据获取到数据运营,从政策法规到组织机构,从投资建设到工程保障等完善的保障体系。

问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深圳有何特殊意义?

冯奎:深圳站在三个前沿,这三个前沿都需要深圳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第一,深圳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取得很大成就,但现在它的新动力、新机制、新标杆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需要思考。

第二,深圳站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沿。城市发展的方向之一是新型智慧城市,深圳能不能做出示范?深圳需要努力。

第三,深圳站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前沿。深圳有良好的条件,在全球创新城市中有一席之地。第四次产业革命犹如春风,哪里是它中意的“江南岸”呢?深圳有机会,但也有压力。新型智慧城市是深圳的发力点。

万碧玉: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三个“标杆城市”,深圳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创新创业等各个方面都有标杆性、标志性的意义。

问题: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深圳有什么样的突出优势?

冯奎:创新性的人口、人才集聚在深圳,这是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优势。

第一,深圳有领军人才。深圳在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产业领域、技术领域、管理创新领域都有一批杰出人才。像马化腾、马明哲等人还横跨好几个领域,他们对确定深圳智慧城市的方向具有巨大作用。

第二,深圳有庞大的人才基数。深圳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00万,约占深圳实际管理人口的1/4。全职院士接近30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超过270多人,引进国内外人才将近30万。

第三,深圳年轻人口比例大,这是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活力之源。

问题:深圳重点打造的“十大工程”,如何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冯奎:把“十大工程”转换成“十大需求”。要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政府部门就需要站在市民角度,来重点研究与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需求?需求如何满足?需求有没有满足?

第一,什么是需求?举例来讲,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工程,但它也是城市、市民长远发展的需求。这个需求又体现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哪些方面?体现在住、行、衣、食、游 、购、娱、医哪些领域?政府部门在新型智慧城市规划里要研究透,讲明白。这样,冷冰冰的工程就变成了有温度的需求。

第二,如何满足需求?这就要多让企业、让市民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上来。企业参与、市民参与最实际、最实惠的要求反映在就业上,就是智慧城市发展能不能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另外,市民参与还可以表现在义工等形式上。因此,“十大工程”就要描绘清楚新增新拓就业岗位、志愿者服务工作量等等内容。

第三,需求有没有满足?“十大工程”实施在每个重要的节奏点上,要引进市民评估,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估机制来评估,要将结果适时适当地公布。市民参与评估本身就是一种获得感。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估机制会形成工作的倒逼机制,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让市民将来更有获得感。

万碧玉:智慧城市建设体验感差是因为城市需求不明确,导致市民体验不到位。城市的发展需求来自于市民,要想使城市良性运转,必须增强市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真正的智慧不是以系统数量和复杂程度论英雄,而是有多少市民能为城市竖起夸赞的大拇指。

问题: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未来有哪些领域会成为下一个蓝海?

冯奎:有两点比较肯定:一是蓝海一定会出现; 二是蓝海的出现,一定是因为针对企业、个人和城市政府用户这三大领域有了重大的技术与市场突破。针对这三类用户的蓝海,目标可能不同,或者是促进经济更好地转型提升,或者是促进个人更好更多的消费,或者是促进政府更有效率地提升治理服务。

针对企业领域,尤其要关注中小企业的同类项需求。企业所需要的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化、移动服务,总量需求很大。需要找到企业的分类,以及分类后的同类需求。未来,针对细分行业领域,“小口径的大数据”会有较大市场。

针对个人领域,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往往使得个人消费有巨变期。未来,衣、食、住、行、游、购、娱、养等等,面临着新的升级。中国将出现一系列新兴服务消费领域,包括旅游休闲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健康消费、养老消费、家政服务消费等等,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共享平台模式方面等等,未来都有可能有突破。

针对政府领域,中国的城市、小城镇、城市群的智慧化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城市政府治理的智能化还比较初级,需要各类平台、技术予以支撑支持,这个领域将有极大市场。

万碧玉:未来五年将是如何使用数据、城市综合模拟和应用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仿真正迎来发展机遇期。城市仿真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真实再现城市现实,并基于城市运行数据,运用人口、交通、环境、经济等理论,分析城市实际问题,预测城市发展,将成为城市规划、管理、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仿真对任何一个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发展目标的城市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圳可尝试在此方面率先启动相关研究和建设工作。

人工智能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同时,也为社会建设、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工具并带来新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智慧城市大数据的原始采集与积累工作已基本完成,2018年新型智慧城市将从前几年的充分依赖大数据驱动逐步转向充分依赖人工智能驱动。AI对智慧城市各垂直领域的影响势不可挡,“AI+”将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模式,会与大数据的完善工作同步混合进行,成为驱动数字中国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强有力原始动力,推进城市管理运营步入“智慧”时代。

问题:新型智慧城市非常令人期待。能不能讲一两个深圳新型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机遇?

冯奎:最大的机遇来自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深圳的定位空前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成为全球创新的高地。如果说全球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那么大湾区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策源地、“风暴眼”就是深圳。过去几十年,深圳闯出一条路,主要是为内地在闯路; 未来20年、40年,深圳要为全球的科技创新探路,这是巨大的定位提升。

二是深圳的高端要素供给将更加充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然加速各类高端要素的流动与充分使用。深圳有优势,但也有短板。比如深港比较来看,深圳高端教育资源就不够,而香港有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多所。未来香港的金融、教育等高端要素对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会有重大贡献。

三是深圳的市场需求将显著扩大。粤港澳一定会打造成为智慧大湾区,建设智慧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市民服务等等,都将会有庞大体量的需求。随着智慧粤港澳建设,深圳企业将会积累更多更好的模式,这为深圳企业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其他经济体赢得更大的市场,带来机遇。

深圳瞄准世界一流 制定总体方案

到2020年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

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让城市更智慧,生活更便利,深圳要对标世界一流,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市经贸信息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深圳正在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瞄准2018年建成全国一流、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以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建设十大工程,努力在2020年实现“六个一”发展目标,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提出“六个一”发展目标

根据正在制定并征求意见的方案,深圳提出了到2020年智慧城市建设要实现的“六个一”发展目标:

“一图全面感知”——建成全面感知城市安全、交通、环境、网络空间的感知网络体系,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社会运行态势;

“一号走遍深圳”——建成电子公共服务体系,个人通过身份证号+生物识别、企业通过社会信用代码+数字证书可以办理各类公共服务事项;

“一键可知全局”——建成基于大数据、信息共享和人工智能的决策辅助体系,在一个地方鼠标一点即可获取所需的来自全市各部门、各系统的所有数据,并能提供各类定制化决策支撑报告;

“一体运行联动”——在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的各领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成反应快速、预测预判、综合协调的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军地联动;

“一站创新创业”——通过数据开放平台和大数据交易平台,释放数据红利,打造成基于开源数据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升数字化产业经济活力;

“一屏智享生活”——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的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类服务,建设一体化市民服务平台,市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方便快捷获得高品质生活服务。

重点推出“十大工程”

据悉,围绕“六个一”目标,深圳将重点推进高速宽带网络工程、全面感知体系工程、城市大数据工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工程、智慧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工程、智慧城市治理优化工程、智慧产业发展工程、网络安全保障工程、标准规范保障工程等十大工程。

其中,智慧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将以贯穿服务市民和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主线,优化整合各级各部门服务内容,建成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民生服务体系,包括构建新型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建设面向社会需求的教育智慧服务体系、建立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智慧气象服务新模式、构建口岸智能化便捷化通关体系等等,市民和企业服务体验和便利程度将极大提升。

创新推动“数字政府”建设

作为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将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建立以大数据驱动政务创新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新模式,依托“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实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

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可100%网上申报,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50%以上,推进至少500个事项实现全城通办,切实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深圳将实现100项高频服务眨眼办,申请人刷脸眨眼后即完成申请;自助终端机提供超过100项政府服务;100项服务主动推送办理;每一项便民举措,全年必须完成100万次的业务量,才算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同时,深圳将建设全市统一政府移动应用APP,实现政务服务贴身随行,整合超过500项服务内容,下载量超过100万次。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电改观察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