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收取了过网费和线损费为什么现货价格还有节点电价
你这个问题问到了电力现货市场定价机制的核心矛盾点——既然电网已经收了过网费(输配电价)和线损费,为什么现货价格还会因“节点位置”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这看似重复收费,实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信号在发挥作用。下面我用最直白的语言拆解给你看:
一、节点电价的核心构成:它反映的是“实时物理成本”
节点电价(LMP)不是随便定的,它由三块组成:
能源成本:满足用电需求的最后一度电的成本(比如调用燃气机组比煤电贵);
阻塞成本:输电线路塞车时,被迫调用本地高价机组的额外费用;
网损成本:电力传输途中的损耗折价(离电厂越远损耗越大)。
而你说的“过网费+线损费”属于“固定分摊成本”:
过网费(输配电价):是电网的“高速公路通行费”,按电压等级固定收取(如10kV用户比110kV用户交得多);
线损费:是按全省平均线损率折算的固定费用(如安徽3.99%),所有工商业用户统一分摊。
简单说:节点电价是“实时打车费”(堵车就涨价),而过网费/线损费是“基础套餐费”(包月不限流但不管堵不堵)。
二、为什么节点电价会因位置不同?关键在“阻塞成本”
电网不是一张无限容量的网,输电线路像公路一样有容量上限。当某条线路满载时,就会发生“电力堵车”:
例如:A地有低价煤电(0.1元/度),但通往B地的输电线路只有500MW容量。当B地需求涨到600MW时,多出的100MW只能调用B地本地的高价燃气电(0.3元/度)。这时:
B地节点电价 = 能源成本(0.3元)+ 阻塞成本(0.2元差价)= 0.5元/度;
A地节点电价仍为0.1元(无阻塞)。
而阻塞成本是动态的:高峰时段拥堵严重,价差可能拉大到0.5元;夜间畅通时价差归零。
这种价差是市场在喊:“这里电不够用了!要么少用电,要么建电厂/修线路!”——固定过网费根本发不出这种实时信号。
三、节点电价中的“网损”和固定线损费有何不同?
固定线损费:按全省平均损耗率收取(如3.18%),所有用户交一样的钱;
节点电价的网损成本:按“电气距离”精细计算。比如:
电厂隔壁的工厂:网损≈0,电价几乎不含网损成本;
200公里外的用户:网损可能达5%,电价需额外加价补偿损耗。
相当于:固定线损费是“包邮区统一邮费”,而节点网损是“按实际距离收快递费”。
四、为什么必须两套费用并存?——分工明确
如果没有节点电价:
用户不知道何时何地用电贵,不会主动错峰(比如广东工厂在晚高峰狂开工);
投资者不知道哪里缺电,不会去缺电区建电厂或储能。
如果没有过网费/线损费:
电网没钱修线路,堵车会更严重;
平均损耗无人分摊,电网可能亏损。
总结:节点电价是“实时信号”,过网费/线损费是“基础建设费”
节点电价差异大(如某地瞬间涨到0.682元/度),本质是电力系统在尖叫:“这里堵死了!快救急!”;
过网费+线损费则是默默承担电网的“基础运营成本”,不随拥堵波动。
两者就像网约车的“动态加价”和“基础起步价”——前者治标(缓解实时拥堵),后者治本(维护交通系统)。少了任何一个,电力市场都会瘫痪。

责任编辑: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