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发展趋势前瞻

2017-08-24 16:59:21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聚焦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发展趋势前瞻

 

【观察】

 

海上风电发展趋势前瞻

 

  8月16日-18日,2017海上风电领袖峰会召开之际,海上风电再次成为新能源行业关注的焦点。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风能发电仅次于水力发电占到全球可再生资源发电量的16%。在全球高度关注发展低碳经济的语境下,海上风电有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潜质。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可以快速地建立起吉瓦级的海上风电场,这也使得海上风电可以成为通过经济有效的方式来减少能源生产环节碳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

  中国海上风电势头猛

  我国拥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优势,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海上风电是我国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6年,我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所回落,而海上风电装机实现大幅度增长。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2016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54台,容量达到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累计装机量达到163万千瓦,排名世界前列。而我国陆地风电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当地消纳能力有限,对外输送有赖于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的现状。

  更重要的是,海上风电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十三五”新能源规划的重点产业,是推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转型的重要手段。

  早在2016年11月,国家能源局印发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提出,到2020年,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今年5月4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海上风电产业,鼓励在深远海建设离岸式海上风电场,调整风电并网政策,健全海上风电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和用海标准。随着系列政策的出台落地、经验的积累和经济性的凸显,我国海上风电将持续推进,有望在“十三五”期间迎来黄金时代。

  根据2017年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在建与已投产的海上风电累计已占到全球总量的17.95%,稳居世界第三位,同时,从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趋势来看,其增长势头强劲,与世界第二位丹麦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海上风电仍面临挑战

  不过,尽管迎来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我国海上风电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其一,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据国网能源研究院统计,海上风电的平均投资成本约为陆上风电的2.8倍。2015年,中国海上风电的平均投资成本约为2400美元/千瓦(折合人民币14743元/千瓦)。另据彭博财经数据统计,中国现有大部分海上风电项目的成本约为0.16美元/千瓦时至0.23美元/千瓦时(折合人民币0.98元/千瓦时至1.41元/千瓦时),远高于煤电、气电和陆上风电的成本,也高于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海上风电上网电价。

  其二,面临技术风险。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更大,对风电机组防腐蚀等要求更为严格,质量问题尤为重要。再如,建设阶段需要更大吨位的船舶、具备建设能力的参与方数量有限、市场容量有限、设计过程复杂而漫长、行业标准缺失等。

  为了迎接挑战,推动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支持海上风电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对海上风电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为企业开展项目建设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加大海上风电相关的投入,通过工程实践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方案和标准规范体系,克服技术难题等。

  技术驱动海上风电发展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迅速,市场广阔。2016年全球累计海上风电产能增长2219MW,增幅18%。据全球风能理事会估计,2017年产能有望再增3GW。另外,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发布的报告,2017年全球海上风电市场投资约270.2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增长到551.1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达15.32%。

  如果全球经济一直朝着无碳化的方向发展,到2030年,风电必将成为主力电源。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认为,海上风电的总装机在2030年将达到100GW,但如果能够从政策层面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翻番,那么到2030年海上风电的装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990GW,其中海上风电占280GW。

  在此背景下,海上风电的技术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叶片制造技术以及传动系统性能的持续改善。这使得可以应用更大型的叶片,相应地提高了单机容量。目前主流在役机组的单机容量为6MW,风轮直径达到150m。运用更大型的机组,可能并不一定会在现有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单位兆瓦的资本成本,但却可以通过提高可靠性以及降低单位兆瓦的基座制造和吊装成本,来降低度电成本。预计到2020年左右,单机容量为10MW的海上风电机组将会投入商业化应用,而到2030年左右,单机容量为15MW的机组将可以进入市场。

  (2)机组吊装的便捷化。机组吊装将会不断趋于简单。通过在港口组装和预调试机组,并在海上一次性完成吊装工作,可以大大简化原有的环节。另外一种创新,则是预先安装好机组和基座,再通过定制的运输船或者拖轮将其运到指定的机位点。这些方面的创新有助于降低吊装成本,并规避健康和安全风险。

  (3)漂浮式基座的发展。漂浮式机组是另外一个将会对海上风电成本下降产生重要影响的创新环节,并有望在2020年实现商业化。应用该类型的基座,可以使海上风电开发进入到风能资源更好,水深超过50m的海域。在中等水深(30m—50m)的海域,相比于固定式基座,漂浮式基座无疑更具成本优势,因为其可以使基座设计标准化,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海上作业。此外,安装这种基座时还可以使用造价更低的安装船。

  (4)输电环节的创新。输电环节也存在诸多可以创新的方面,其中就包括减少海上高压交流基础设施。在输送离岸较远的风电场所发电力时,高压直流方式要优于高压交流方式,因为高压直流方式可以减少线损以及电缆成本。高压直流输电基础设施成本的下降,将可以为其打开新的应用市场,并将进一步提高海上风电的竞争力。

 

 

6兆瓦海上风机急于批量为什么?

 

  毋庸置疑,海上风电已然成为风电产业的战略制高点。错过了早期海上风电的沉淀,必然要抢占海上大兆瓦的先机,但要煽动整个行业与其一起冒险,似乎与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背道而驰。

  不妨跟大家回看一下欧洲的海上风电历程。全球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丹麦Vindeby建立于1991年,但直到2015年英国才建立首个6.0-154商业风电场Westermost Rough。也就是说,欧洲海上风电用了24年的时间首次批量应用6MW风机,到目前,6MW海上风电商业运行也仅仅只有两年。

  欧洲海上风电大兆瓦升级“慢吞吞”,可以理解为稳健理性的态度。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秘书长祁和生在日前南通召开的海上风电论坛上也呼吁:“绝不可用陆上风电的做法来开发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必须以高可靠性、高技术成熟度来考量。”

  祁合生的观点代表了我国风电行业管理者和资深从业者对于海上风电谨慎发展的普遍心声。

  2010年,我国建立首个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风电场,7年来步履维艰。然而,近期一些设备厂家声称2018年我国将实现6MW级海上风电批量商业运行。

  对此,业界欣喜者有之,疑惑者亦有之。我们不禁要问,尽管中国的海上风电站在欧洲同行的肩膀上,但是在陆上风电问题频发、多数风机设备厂商技术空心化的背景下,中国海上风电仅用7、8年的时间100多万的运行业绩,试图实现大兆瓦批量商业运行,是何原因?

  海上风机可靠性是验证出来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海上风电来说,最重要的是业绩和批量运行后的反复迭代。

  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163万千瓦。其中,上海电气累计装机最多,为94.8万千瓦;其次为远景能源,累计装机18.1万千瓦;第三是华锐风电,累计装机17万千瓦。其中4MW级海上风机占据总装机规模的60%以上,欧洲海上风电这一比例更高,4兆瓦为主的风机设备和产业链条已然成熟,而6MW级刚刚起步。

  上海电气副总经理缪俊在日前南通召开的会议上坦陈,上海电气搞海上风电7、8年来,虽然对于海上风电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却越发诚惶诚恐。“不能简单照搬陆上风电的开发建设作业模式。陆上可以又快又好,但海上风电切不可大干快上。海上风电的科技创新,不是要各种噱头和承诺,而是更加务实,讲究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他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任何工业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产品技术迭代和产业链成熟需要时间,如果重新再走陆上风电的弯路,无论产业和开发商都伤不起。英国、德国等国家建立了国家级的海上风电测试平台和实验室,产品经过测试验证后再下海运行2-3年,才可以批量商业化。

  欲速则不达。华能集团海上风电研究院的负责人表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把控产业发展节奏、保证海上风电健康稳健发展。相比国际海上风电设备商少而精,中国的海上风电制造商多而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不能形成合力,相反为了迎合客户恶性竞争、盲目发展。“海上风电大干快上,急于上大兆瓦,必将重蹈陆上风电覆辙,会在5年后受到惩罚。”

  西门子海上风电的一位技术专家认为,从开发商的角度来开,投运后万一出现故障,即使不是批量故障,一旦动用支腿船就是上千万元的运维费用支出,与陆上风电一天五十万的支出相比令人咋舌。“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太急躁了,一个产品出来恨不得马上推向市场。急于下海隐患无穷。这些大兆瓦机型一般在并网第一年第二年不会有问题,但随后很多细节上例如涂层和防腐的问题会暴露很多,没有经验和可靠性支撑,后果无法想象。”

  弯道超车不能急于求成

  风机选型的本质在于机型与风况的适合度,中国的海上风机选型当然要遵循这样的商业逻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离岸70km以内的海域,除福建中南部、广东东部以外,年平均风速均在8m/s以下,而且在中国北有海冰、南有台风,地质条件复杂(淤泥、岩石)、施工设备相对滞后的背景下,虽然大兆瓦是发展的趋势,但不能一概而论、急于求成。

  西门子2012年树立6.0-154样机,一路发展至7.0-154,8.0-154,维斯塔斯2014年树立8.0-164样机,一路发展至8.4-164,9.5-164,均尚未突破叶片长度的限制。截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160m以上叶片的应用业绩也寥寥无几。但国内超长叶片陆续下线,看似海上风电形势喜人,但并不意味着真正打开了海上超大叶片设计的黑匣子,风险和真知需要时间证明。鉴衡认证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一个成熟的叶片还需完成疲劳试验、挠曲变形、刚度分布、应变分布、阻尼、振型、质量分布、蠕变等测量以及其他非破坏性试验,才能保证25年期生命期内的运行可靠性。陆上尚且可以接受,海上仍需谨慎观察。

  再回到前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行业一方面理性的呼吁海上风电谨慎发展,一方面又不断的强调大兆瓦。

  诚然,大兆瓦是领先的标志,也一定是未来的趋势。但海上风电大兆瓦不可以盲目参考陆上风电和其他制造业的先例,急于推进。“海上可靠性需要验证,这些设备厂家都知道。但今年以来陆上风电市场萎缩,海上市场前景可期,因此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战场。目前海上运行量经验最丰富的是上海电气、远景能源和华锐,主流机型为4兆瓦。但一些企业试图弯道超车,跳过4兆瓦,设置5兆瓦甚至更大兆瓦的市场壁垒,抢占海上市场。”一位业内资深权威人士表示,设备企业出于市场考虑各种宣传引导和承诺,与一些地方政府不谋而合,他们不会考虑产业利益。需要能源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提出要求,否则日后出现任何海上风电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信心。

  “地方政府要求产业落地,只要落地就有资源,设备商有资源给业主就能换取市场,陆上的产业怪圈正在海上重演,忽略了海上风电高风险的特殊性。急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他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是重要的能源发展领域,但其发展不需要全面开花,不需要上规模,毕竟其中风险很大,经验积累和技术完善需要时间。真正需要的是企业明确思路,稳健前行,找到症结,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推动海上风电进入形成健康完善的产业体系。

 

 

发展海上风电不能照搬陆上模式

 

  能源革命的进程已呈现出逐步加快之势,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重要共识。可再生能源最终要代替化石能源,成为主力能源,这是包括风能在内的所有可再生能源事业从业者的光荣使命,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努力。在伟大的能源革命进程中,我国的风力发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在风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它代表了风能发展的最高技术水平,也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来源。海上风电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凭借海风资源的稳定性和大发电功率的特点,近年来正在世界各地飞速发展。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统计,2016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219MW,全球14个市场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累计为14384MW。

  根据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详查初步成果,我国5至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范围内,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2016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590MW,比上年增长64%,累计装机量达到1630MW,排在全球海上风电装机榜单第三位。海上风电可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不仅可以满足东部用电需求,陆上、海上风电相结合,更会加快我国绿色发电的步伐。

  从风电机组制造上说,欧洲6MW海上风电机组已形成产业化能力并批量安装,8.5MW及9.5MW海上风电机组进入样机试运行阶段,12MW的海上风电机组也已经开始进设计;我国海上风电机组容量以3-4MW为主,5-6MW风电机组多处于小批试验阶段,与国外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作为风能产业的发展基础,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要顺应发展的需要,先行转强;要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在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上深入发展,在创造国际一流品牌上狠下功夫。在未来一定时期,我国的风电整机和零部件企业要重点突破大功率海上风电技术;并共同努力建成我国的风电机组公共检测平台,以提高我国的研发能力和水平。

  具体从设备制造的角度提以下几点意见:

  一、海上风电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要借鉴海洋工程的技术,绝不可照搬陆上风电的做法来发展海上风电。一定要将海上风电当作风电行业的另外一个产业来对待,不论从设计、制造、安装、运维各个方面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二、海上风电必须以高可靠性、高技术成熟度来考量,杜绝设备质量问题发生,尤其是大部件的质量问题。贸然激进只会对制造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包括整机制造、施工技术研发等领域,避免或降低因后期出现问题导致的高额维护成本。

  三、进一步加大海上风电相关的投入,扎扎实实地做好技术研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外海上风电的经验和技术标准,结合我国海上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海上风电特点的技术标准,并推动标准化进程,推动标准的落地执行。严格实行第三方机构认证,用高标准保驾护航海上风电发展。通过工程实践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方案和标准规范体系,克服技术难题。

  四、打造海上风电优质产业链。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电价不断下调,主机招标价格也不断走低的情况,如何确保主机的质量和性能,则需要开发商、主机企业、部件提供商齐心协力,相互支持,不断技术优化,控制成本,形成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并避免恶性竞争,以对行业整体利益的伤害。

  五、我们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提供海上风电这一清洁绿色能源的同时,更要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必将推动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成本下降。我国海上风电竞争力将不断增强,发展前景广阔。

 

 

“互联网+”引领海上风电新航向

 

  8月17日,2017海上风电领袖峰会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南通已建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会上,南通市副市长陆卫东表示,南通将努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和维护基地。其实,南通海上风电装机量和相关配套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只是全球海上风电提速的一个微缩。而引领海上风电提速的力量是大数据、能源物联网等技术体系。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4吉瓦。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上风电核准容量为719万千瓦,并网148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英国和德国。

  我国海上风电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此次2017海上风电领袖峰会上,记者强烈感受到,高度依赖技术驱动的海上风电行业想继续提速,技术突破是重要前提。会上,国内外的主要海上风电从业企业都介绍了自己的“看家绝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陈民俊表示,近年来海装风电不断在技术上取得突破,5MW海上风电机组从研制初期的H128型、H151型、到H171型,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中船重工海上风电产业链具有坚强和智能化的特征,坚强得益于在海装风电的军工服务保障能力,智能化体现在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陈民俊表示,在未来进一步创新突破中,中船重工将着力于推动建设“智慧海洋”,研制10MW级海上风电机组和浮动式海上风电,大力支持海装风电零部件研发、装备研制、工程运维和服务保障等独特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和优化。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风能设计院副院长叶凡表示,技术创新对于海上风电的可靠性和电力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明阳智慧能源运用大数据中心,建设起了高效的海上运维体系,利用数据来管控风机状态,使机组的可用率和发电量得到保障,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机组健康档案也能及时对风机的运行情况进行更新和改善。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部总监郭晓明表示,智能风机技术将提升海上风电的可靠性,物联网技术可实现风机运行状态的可视化。智能风机技术将为风电的可靠性增加更多的保障,能源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上风电的运维成本,保证风机的可利用率,能源物联网也是保障投资回报率的有效措施。

  郭晓明介绍,远景能源制造的基于能源物联网云计算的智能风机在风机内安装众多传感器,参数信息通过本地电源,传递到工厂设施,再到远程的云计算,可靠性得到了保证。以往的风机面临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比如风况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而通过大数据分析,风机状态得以量化,进一步通过数据来驱动运维,把叶片等关键部件的状态量化,做好预防,避免部件的大规模损伤,智能协调。

  据介绍,远景能源把风机的所有状态分成五级,按不同的健康状态安排风机的检修维护,对大部件进行检修和预防性更换。比如,通过叶片上的传感器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准确算出位移估算寿命和风险,对风机的状态进行推理推算,进而降低成本。通过对部件的健康度进行监测,保证风机运行状态,提升可靠性,可实现全局的最优化。“由此可见,智能化对海上风电的可靠性的重要意义。”郭晓明告诉记者。

  中国农机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秘书长祁和生对海上风电提出了发展建议。祁和生表示,必须要做好技术研发,用高技术和高成熟度来考量海上风电。不断推动海上风电的技术创新,促进海上风电的和谐发展,在“智慧+”、“互联网+”的推动下,为能源转型开辟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能源报)

 

 


【基层】

 

一步一脚印,踏出海上追风路

——记中国能建广东火电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施工团队

  

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

  

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吊装现场

 

  平铺天际的云层缓缓移动,在珠江投下巨大的影子——此处的天和地,仿佛在亘古的静默中面面相觑,却如两个平行的时空,永无交界。

  珠江边、临海工业园,长长的白色塔筒随着吊臂的回转,缓缓地站立在驳船上。塔筒外,烈日当头;塔筒内,仿佛烤炉的中心,窒息的气息缭绕。一群蓝色的身影出现在顶节塔筒的内部,汗水侵浸着睫毛,目光却从未离开手中的动力电缆。密封、空气循环差且温度接近40度的塔筒内,对讲机传来了清晰而有力的声音:

  ——放!

  ——停!

  就是那么几个头戴中国能建标志安全帽的蓝色身影在狭小而闷热的塔筒内,通过对讲机的沟通,将一根根沉重的电缆敷设安装到位。当偏航电缆压上接头的那一刻,电工们互相对看一眼,会心一笑。

  循着塔筒底部电缆的方向,与此同时,江水的另一边,地面组正进行叶轮的组装。

  ——750吨慢慢起钩!

  ——钩停!

  ——150吨扒杆慢慢向左转!

  ——好,扒杆停!

  ……

  在拼装叶片和轮毂时,起重工通过对讲机井然有序地发出各种指令,安装工则需进入闷热、不透风的轮毂内进行轮毂与叶片之间螺栓力矩紧固作业;由于轮毂内空间相当狭小,进入里面连转身都困难,只能由一个人负责稳定液压泵,另一人负责操作液压拉伸器,半小时不到,安装工人的工作服变从浅蓝变成湿漉漉的深蓝。

  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是广东省首个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了最新研发的MySE3.0-112海上型风力发电机组,中国能源广东火电负责3台风机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吊装及风机平台逆变主控集装箱及箱变装箱的电缆连接。该风电机组引入了半直驱紧凑型风电机组的设计理念,因此机舱内的空间非常小,为安装作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若三个或以上施工人员同时在机舱内作业,则相互干涉的情况将非常频繁,故高空作业的人员默契度需要非常的高,项目高空组人员通过前期多次的模拟准备,提高人员之间的默契度,从而克服了机舱内部作业空间狭小的困难。

  另外,该风电机组机型为海上型风电机组,为保证其防盐雾腐蚀性能,风电机组内部为全密封设计,机舱安装完成后,风电机组本体及塔筒空气均不会自行流通,只能依靠抽风机进行换气。空气无法及时流通,将为塔筒内螺栓紧固及电缆敷设等作业带来很大的困难,为防止中暑,平均每操作2小时就需要换下一组人继续作业。

  船上拼装风电机组,船身受到浪差的影响,将为塔筒、机舱及叶轮吊装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叶轮吊装,该作业为水平方向就位,水文浪差引起的水平高度变化对叶轮吊装就位影响极为明显。项目技术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当地水文气象,制定在低平潮或高平潮时期进行叶轮吊装的方案,通过减少浪差波动引起船身浮动,从而提高了叶轮就位的安全可靠性,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或是安装一线艰苦奋斗,或是作业模拟技术攻关,或是施工作业默契配合,这就是我们的班组人员,他们像是《亮剑》里的那支军队,从不畏惧强敌,敢打仗、能打仗、能打硬仗,他们拥有他们自身的“亮剑”精神,也是一直延伸的广东火电人的风电铁军精神!

  阳光渐渐被汗水冲走,月光顺着江水悄悄地流到了叶轮上,两个深蓝色的身影从轮毂中缓缓爬出,走出舱门时,他们不约而同地看了一下轮毂内的签字——那是螺栓力矩紧固全部合格的标志。月光淡如水,仿佛肖邦的弹奏的一首夜曲,沁入心芳,那么静,那么美,歌儿轻轻唱,风儿轻轻吹。

  又是黎明时分,潮水落到最低,不再喧嚣。于是,号角声响起,吊臂再次回转过天际,直径达到112米的巨大叶轮扫过星空,稳稳地固定在机舱之上。当叶轮就位的那一刻,工地上兄弟们的疲惫完全一扫而空,换来了喜悦的微笑。

  ——为了这一幕,再多的汗水与苦涩都是值得的!

  寒暑易节,潮涨潮落;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中国能建广东火电新能源人将牢记建设绿色清洁能源的使命,在清洁能源的大地上努力播下希望的种子,并用全部的热情浇灌它生根、发芽……

 

 


【资讯】

 

努力实现“品牌引领” 打造江苏沿海新“地标”

  随着三峡新能源响水近海风电项目的建成投产,江苏盐城的海岸线上又增添了一张亮丽的央企名片。平日里,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走向海边,眺望那片矗立在碧海蓝天中的雪白“三叶草”丛林。

  

 

  作为三峡集团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响水风电自开建以来,始终致力于强化质量与安全过程管理,并且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同时,管理团队重视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海上集控运维新模式,推行场站精细化管理,全场设备始终保持高效稳定运行状态,在国内海上风电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发展成为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地标性工程。

  

清华大学水利系暑期社会实践

 

  响水公司积极开展外部交流与合作,仅今年暑假,就先后接待了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京工程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暑期社会调研团在风场开展实践活动。选派专人向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介绍项目建设历程、运营情况、公司愿景、企业文化等内容,在探讨海上风电专业的同时,传递三峡新能源战略发展理念。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响水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三峡集团“长期合作、融入当地、平衡兼顾、互利共赢”的指导方针,挖掘项目潜力,与当地政府携手努力实现地企双方共同发展,为共建生态、美好响水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电气董事长黄迪南一行赴广东洽谈海上风电合作

  8月17日,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黄迪南会面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就上海电气如何参与到广东省海上风电市场的合作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总裁曹敏、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裁金孝龙参加会面,双方达成了上海电气在广东省海上风电市场的产业落地与相关合作事项的初步意向。

  双方就进一步的合作与开发进行了交流,马兴瑞指出,上海电气和广东省能源发电领域的合作向来已久、配合默契。在今年广东全面加速大规模建设海上风电的契机下,上海电气可以与广东省进行更为深入合作,加入到全国最具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广东市场中。黄迪南表示,上海电气将为广东省海上风电市场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整机制造厂商,上海电气在吸收西门子技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自主的品牌和海上风机系列产品。我国海上最成熟的4.0MW-130机型和最新的6.0MW-154机型均可适应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的需求。

  双方均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合作与交流,在广东海域开展海上风电的业务发展,实现企业与政府合作共赢。

 

 

瓦轴集团5MW风电偏航变桨轴承通过海装风电能力审核

  日前,瓦轴集团5MW偏航变桨轴承顺利通过了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海装风电)能力审核,具备了批量为其配套的能力。

  作为国内唯一可生产风电全系配套轴承的企业,瓦轴集团重点发展大兆瓦风电轴承和海上风电轴承,着力强化与国际500强企业和国内前十位风机制造企业合作。去年年末,由瓦轴集团承担的辽宁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5MW及以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配套轴承”通过专家组验收,打破了我国目前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配套轴承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助力我国大功率风电机组的发展。

  海装风电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建设单位,是中国风电整机厂商前五强、全球陆上风电整机厂商前十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

 

 

福建:借力“金砖” 发展海上风电

  近年来,福建省着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省内首个海上风电场项目——中闽福建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项目。该项目二期工程获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20亿元人民币的主权贷款。

  目前,该项目一期50兆瓦工程已全部投产,通过国家电网莆田供电公司石井风电至埭头110千伏线路送电,累计上网电量超过2.3亿千瓦时;二期250兆瓦工程已完成风机设计招标,预计2019年底建成,建成后相当于每年减少近9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台船、海龙携手 发展离岸风电

  政府积极推动离岸风电,台船海工事业育成中心23日揭牌,并与海龙离岸风电计画办公室,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启台船公司进入离岸风电產业的新页;台船副总经理兼海工事业育成中心执行长林福堂表示,台船与海龙合作,未来将负责海底基础建设、运送安装及建造海上变电站,预计2021年可开始供电。

  林福堂表示,台湾北陆能源公司及玉山能源公司合作设置的海龙离岸风电计画办公室,目前致力争取彰化外海第18、19号风场的开发权,两座风场经费1200亿元,可望于今年年底通过环评后进行风场开发,明年设计、2019年制造、2020年安装,2021年可开始供电。

  政府规画2020年完成520MW,并于2025年完成3GW的离岸风电能源政策。

  台船表示,为了更积极参与离岸风场建置的业务,台船筹组海工事业育成中心,整合台船海工资源并引进外资与技术转移筹组海事工程公司、水下基础公司及工作船舶公司等3家本土风电事业,预定于今年底、明年初陆续成立,以服务台湾的离岸风电场域建置。

  昨天签约仪式有台船董事长郑文隆、总经理曾国正、副总经理林福堂、行政院能源及减碳办公室执行长杨镜堂与玉山能源执行长陈聪华等人参与,民进党立委林岱桦也出席签约仪式。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