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举行2017年中国气候公报和2016年温室气体公报发布会

2018-03-16 10:30:00 部委办新闻发布会  点击量: 评论 (0)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李明媚: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中国气象局《中国气侯公报》(2017年)和《中国温室气体公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李明媚: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中国气象局《中国气侯公报》(2017年)和《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16年)专题新闻发布会。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位专家,他们分别是:国家气侯中心主任宋连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李昌兴,国家气侯中心服务首席周兵,国家气侯中心首席预报员宋文玲,国家气侯中心气侯变化首席孙颖,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副主任方双喜,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副主任张兴赢。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是发布《中国气侯公报》(2017年)和《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16年),下面我们首先请国家气侯中心主任宋连春介绍2017年中国气侯公报的情况。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我代表国家气侯中心发布2017年中国气侯公报。 2017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多。干旱、台风、强对流等灾害偏轻,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偏少,气象灾害处于偏轻的年份。与近5年相比,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失踪人口以及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偏少。

2017年,全国平均气温(10.39℃)较常年偏高0.84℃,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值;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冬季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41.3毫米,比常年偏多1.8%;冬季降水量偏少7%,夏季偏多8%,春、秋季接近常年。六大区域中西北、华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区域降水量偏多,东北偏少,西南接近常年;七大流域中黄河、长江、珠江和淮河流域降水量偏多,辽河、松花江和海河流域偏少。

2017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晚,结束与常年一致,雨量少;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少;梅雨入梅和出梅均偏早,梅雨量多;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华西秋雨开始和结束均偏早,雨量为1984年来最多;东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

2017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比较突出,暴雨过程频繁、重叠度高、极端性强;登陆台风多、时间集中,登陆点重叠;高温日数多,北方高温出现早、南方高温强度大;干旱影响偏轻,但区域性和阶段性明显;低温冷冻害及雪灾影响偏轻;强对流天气多,损失偏轻;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少,影响偏轻;年初霾天气持续时间长,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影响大。

2017年,主要粮食产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出现了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寡照、高温等灾害,使得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全国年降水资源总量为60851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1214亿立方米,属于正常年份。与2001-2010年同期平均相比,2017年我国东部地区植被长势总体偏好,其中,东北中西部及内蒙古东南部、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和北部、江南大部、华南、西南东部等地偏好程度较明显。

我的发言结束,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李明媚 :

谢谢宋连春主任作的介绍。下面请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李昌兴介绍2016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的相关情况。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李昌兴: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我代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介绍一下2016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的情况。

2017年11月9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6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6期)》。这与2017年10月30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16年WMO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3期)》相呼应。

我先介绍一下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部分卤代温室气体。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负责协调大气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的系统观测和分析。截至2016年,GAW观测网包括了3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400多个区域大气本底站和100多个贡献站。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联网监测分析是历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臭氧层损耗科学评估报告》等的数据来源和科学基础。

2017年10月30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16年度全球大气温室气体公报。公报采用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数据来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GAW)、全球大气气体先进试验(AGAGE)等。公报称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达到403.3±0.1ppm(ppm为摩尔比浓度10-6,即百万分之一)、1853±2ppb(ppb为摩尔比浓度10-9,即十亿分之一)、328.9±0.1ppb,其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2015年出现大幅上升,增幅达3.3ppm,比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高50%(约2.2ppm/年),主要与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导致的热带地区干旱及森林大火等的排放有关。根据全球碳项目最新评估,这些排放的年度增长已经放缓或已达到一个稳定水平。 2016年全球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增幅分别达9ppb和0.9ppb。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温室气体指数分析结果,2016年由大气长寿命温室气体引起的辐射强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约40%,而这其中二氧化碳的贡献超过80%。

此外本期公报特别报道了利用冰芯、硼同位素、长链烯酮等技术对地球过去5000万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重构和反演,强调过去70年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出现前所未有的剧烈上升,由此可能导致气候系统出现不可预见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的严重毁坏,为了达到巴黎协定既定的全球增温控制目标,必须刻不容缓大力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工作。

下面介绍一下中国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情况。中国气象局目前有7个温室气体观测本底站,分别为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湖北金沙、云南香格里拉和新疆阿克达拉,青海瓦里关站是全球31个大气本底站之一。2016年瓦里关站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上升至404.4±0.9ppm、1907±3ppb、329.7±0.1ppb,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甲烷浓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2016年我国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站3个区域本底站温室气体浓度也出现大幅上升,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分别为413.7±1.0ppm、417.7±1.9ppm、410.3±4.0ppm,甲烷浓度分别为1968±3ppb、2041±8ppb、2006±13ppb。随着卫星遥感监测大气二氧化碳技术的逐步成熟,遥感监测显示:2016年全球和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CO2浓度分别达400.0±4.3ppm和402.5±4.5ppm。

各站温室气体浓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黑龙江龙凤山站地处东北平原,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北京上甸子和浙江临安分别处于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其中浙江临安站因受到农业排放、工业排放等双重影响,甲烷浓度最高。

2015-2016年,地面观测记录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约3.3ppm,卫星监测显示: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约3.2ppm,与地面观测结果接近,显著高于过去7年(2010-2016)的全球年平均绝对增量:2.16ppm。我国部分地区同期增长明显低于全球平均。如代表东北平原的龙凤山站增长2.1ppm,江汉平原的金沙站增长约2.3ppm,西南地区的香格里拉站增长约3ppm。地处长三角的浙江临安站也仅增长3.6ppm,且该区域近五年浓度年增幅逐年降低,增幅减少约0.35ppm/年。

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总量排放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通过多元观测数据结合气象反演模式,以直观和快速的方式反映“排放”或“留存”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已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纳入《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2019增补指南》,可能成为评估及验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的重要方式之一。WMO也正在开发“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系统(IG3IS)”,旨在结合全球大气观测网络结果和反演模式,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减排依据和措施。

中国气象局从1996年就开始了温室气体的本底业务观测。2016年12月发射了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2017年11月我国首颗搭载有温室气体探测载荷的业务气象卫星(FY-3D)成功发射,使我国初步具备了对主要温室气体含量的全球监测能力。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相关的监测和研究,进一步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提供支撑。

李明媚:

好,谢谢李昌兴主任。刚才两位专家分别对两个公报的情况进行了介绍,现在进入媒体提问环节。

香港有线电视台记者:

虽然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从平均数据我们看到北京、浙江、黑龙江的几个站,温室气体浓度增长都比全球平均值更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副主任方双喜:

谢谢你的提问。中国7个区域观测到二氧化碳的浓度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像刚才您说到的浙江、北京,温室气体浓度是高于全球甚至是北半球的平均水平,但是增长率其实是逐年下降的,这显示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这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结论,具体还要结合国家发改委的清单估算的数据。谢谢。

农业日报记者:

从去年秋天开始我国北方地区一直不降雨,包括在北京大家可能都有这个感觉。但南方情况完全不一样,特别是进入今年1月以后南方出现很大的雨雪天气过程。北方不降雨对农作物特别是小麦等影响会有多大?南方雨雪降温天气对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的影响又有多大?谢谢。

国家气候中心服务首席周兵:

2017年入秋以来我国平均降水14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但降水空间分布极其不均,东北南部、华北东北部、新疆大部、甘肃大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两到八成,局部地区偏少八成以上,降水量偏多的地方在江淮、江南北部和华南等地,其中湖北北部、安徽中部等地降水偏多1到2倍。而华北东部、西北东部、内蒙古中部、山东、四川等地目前已有82个站出现了极端连续无降水日数事件,其中河北、山东、天津、内蒙古等地连续无降水日数在70天到80天,到今天为止北京南郊观象台持续84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秋冬以来冬小麦和油菜产区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播种顺利,长势良好。预计在今年1月中旬到2月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仍然变化较大。建议要做好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防寒防冻工作,新疆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要加强防范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和大风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危害。北方冬麦区要加强田间分类管理,确保冬小麦安全过冬,南方地区要做好蓄水工作。谢谢。

央视记者:

我想问一下2017年汛期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比较突出,具体原因是什么?

周兵:

从2017年中国气候公报可知,2017年我国汛期暴雨洪涝灾害比较突出,全国共出现了36次暴雨过程,重叠度高、极端性强,全国有225个站日降水量达到了极端日降水量的标准,其中有31个站突破了历史极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影响我国气候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异常偏强,副高西侧北上的水汽输送条件非常好,与南下冷空气相互结合,并且这种形势长时间稳定,使得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部分地区强降水区域重叠,导致暴雨洪涝灾害比较突出。汛期后期,台风比较活跃,登陆台风较多、时间相对集中、登陆地点重叠,进一步加强了暴雨洪涝灾害。

香港有线电视台记者:

公报里的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约3.2ppm,中国的增长率从数据来看比全球的要高,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如何进一步控制这个增长,减少二氧化碳或者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副主任张兴赢:

你刚才看到那组数据是增长3.2ppm,而3.7ppm是卫星监测到的2016年跟2015年的绝对增量,全球增长是3.3ppm。全球是监测包含海洋的,所以说会比较低。有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可以关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信息。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气候公报说今年气温是第三高,能不能分析一下其中原因。另外一个问题是京津冀地区一直不见下雪,北京什么时候可以看到第一场雪?

宋连春:

谢谢你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气温是历史第三高,进一步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在持续,中国的响应十分敏感。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原因之一就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我想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刚才周兵首席已经介绍了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从2017年11月23日以来84天没有降水了。降水的两个条件:第一要有水汽,第二是冷暖空气要交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近期冷空气非常活跃,强度也相对较强,加上南边水汽输送也比较强,在南方冷暖空气交汇,所以出现两次比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反之,北方因为冷空气比较强,基本上是受西北气流控制,所以出现干冷状况。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北京城区近期可能还没有降雪。我跟你一样,都期待着北京的初雪,

谢谢。

周兵:

我补充一下。历史上北京观象台在1970年10月16日到1971年2月15日长达114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近十年来看,在2010年10月25日到2011年2月9日也有连续108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的情况。

李明媚:

好。今天的新闻发布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各位专家。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继电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