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杰:加强电力市场建设顶层设计 要引入虚拟交易

2018-12-07 11:12:56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点击量: 评论 (0)
作为新一轮电改的重头戏,电力市场化改革不仅涉及地方经济、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等多方利益,同时还关系到增量配电改革、售电侧改革等多项配套改革的推进进程。

窥见改革,是对既往格局的重塑,是利益主体间的博弈,是理想与现实的协调再平衡。电力市场化改革更是这一改革逻辑的多方位诠释。

作为新一轮电改的重头戏,电力市场化改革不仅涉及地方经济、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等多方利益,同时还关系到增量配电改革、售电侧改革等多项配套改革的推进进程。

回望3年来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历程,我国电力市场省内交易开展如火如荼,但区域市场交易在“省间壁垒”的掣肘下仍举步维艰;“现货”市场在我国8个试点省区鸣锣开市,但作为“先行先试”的样本在推进中仍稍显吃力;尽管火电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遭受轮番“挤水”,但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的改革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进步呼唤着平价时代到来,也催促着电力市场大门的敞开。

这一轮改革轨迹时而激进凶猛,时而停滞混乱,暗潮汹涌的改革浪潮中,既有对利益纠葛的焦虑,也有与理想更进一步的振奋。在积跬步至千里的改革路径中,更需要改革操刀者们屏蔽杂音,摒弃“工程师思维”,从国际先进的电力市场模板中提取更适应我国电力市场的“基因”,从3年来已实践的市场模式和鲜活的市场个体中汲取可复制样本的“精华”,理性构筑我国电力市场的顶层设计,从现实“国情”、“省情”出发,以市场机制协调好各类发电资源间、市场主体之间的角色站位,以更高的视角划分权利与责任间的逻辑关系,高屋建瓴,正本清源。

为此,本刊特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树杰,在深度剖析国际市场经验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系统梳理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遭遇“梗阻”的成因以及未来发展的脉络,并就目前我国电力市场顶层设计构建的思路进行集中阐述。

记者:统筹协调各个层面及各种要素,追根溯源,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是制度顶层设计作为“整体理念”具体化的系统设计工具的重要作用。您认为顶层设计要抓住哪些核心要义,才能达到结构统一,优化统筹的目的?

刘树杰:现在大家都认同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但落实到实践上,不求甚解的问题还是很严重。我理解,所谓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从制度的顶层或核心开始的系统性设计”。具体到电力市场构建,也须遵循其内在的逻辑,才能高屋建瓴,顺势而为,有序推进。设计电力市场,必须清楚交易模式、单边交易、双边交易、场外交易、场内交易、中长期合同、现货市场、日前市场、日内市场、实时市场、平衡市场、实时(平衡)市场、节点电价、分区定价、金融输电权、虚拟交易、实物合同、物理合同、金融合同、差价合约等各自的内涵及功用,不同体系里的东西,不能混搭。比如目前各地选择的都是单边(向)交易模式,但现货市场的构架却不是澳大利亚、新加坡的“日前预调度、实时出清”,而是照搬实行双边交易模式的美国的“日前市场+实时市场”,还特别提到实时市场实行“双结算”。

再有市场方案提出要引入虚拟交易,但虚拟交易只存在于美国的日前市场,用于解决美国特有的问题。美国的电力批发市场主要是若干“一体化”公司之间在交易,日前市场中的“自平衡”或“自调度”占大多数,由此导致日前市场不够活跃,所以才引入虚拟交易,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强度。而我国各地均已“厂网分开”,为什么还要引入虚拟交易?嫌市场设计不够复杂?还有市场方案提出搞金融输电权,但英、德、法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的电力市场中都没有金融输电权。美国电网阻塞严重,而批发市场又实行基于平衡机制的双边交易模式,为使场外中长期合同交易中的用户方规避节点电价的风险(本质上是承担阻塞费用的风险),才有了金融输电权这种类似于“车险”的设计。所以,我一直呼吁国内的电力市场专家们,无论是给人家讲课,还是出设计方案,自己要先搞清楚原理,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记者:如果谈到究竟什么是市场,什么是电力市场,这样的问题虽然显然有些“入门”,但却是电力市场设计逻辑体系的本源,您是如何定义电力市场?电力市场顶层设计的核心要领是什么?

刘树杰: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市场的本质是所有权的交换”,马克思经济学称之为交换关系,现代西方经济学称之为交易关系。因而市场首先是一种经济关系,一种经济制度的安排。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也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了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电力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主体的自主决策,而非技术支持系统或经济调度的数学模型如何先进。

所以,电力市场也首先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安排。但电力是一种基于系统实时集成的特殊产品,所以电力市场不能自发形成,也不能无约束运行,其构建和运行都要受限于电力系统的安全,但也不能把二者间的关系搞颠倒了。用工程师的语言说:系统安全只是电力市场的“约束条件”,而非其“目标函数”。电力市场的目标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效率,且不仅是系统运行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投资的效率,电力市场必须为电力投资的数量及其结构的优化提供准确的信号和激励。否则,不管你冠以它多么“高、大、上”的称呼,都不能掩盖其“伪市场”的本质。

理解或设计电力市场的逻辑起点,是批发市场中交易者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谁和谁交易”。电力批发市场所以有不同的交易模式,就是因为其中的交易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比如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实行的“单边交易的强制性电力库”模式中,市场中只有一个买者(大多为系统运营商),所有发电商都只能把电卖给这个“单一买者”,负荷方(售电商或大用户)不参与批发竞争,而是按统一的市场出清价向“单一买者”购电。这种模式的市场主体自由度较小,权利明显受限(所以被称之为“强制性电力库”)。但权利小、责任也小,无论发电方还是负荷方,均不用承担系统实时运行不平衡的责任。而在美国及英、法、德等实行的“基于平衡机制的双边交易”模式中,市场中不仅有多个卖者,也有多个买者,在电能量的交易中,发电、负荷双方均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通过场外签订中长期合同实现,也可在现货市场进行。发电商如觉得现货价格比中长期合同的价格低,也可在现货市场买电而让别人代自己履行合同承诺。但权利大、责任也大。发电、负荷双方拥有自由选择权的代价,就是要为自己的履约承诺负责,亦即为因实时发、用电与合同承诺间的偏差所导致的系统不平衡,承担经济责任。权责是否对等,是检验一个制度“好”“坏”最基本的准则。

记者:掌握了市场设计的核心要领,您认为,目前世界先进的电力市场为我国电力市场构建提供了哪些经验?

刘树杰:前边说过,交易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批发市场的交易模式。国外学界及官方机构(如国际能源署)对电力交易模式的概括,均基于经济关系和制度安排的视角,将其分为单边交易的“强制性电力库”(Mandatory Power Pool)和基于平衡机制的“双边(向)交易”(Bilateral Electricity Trade)两大类型。交易模式不同,批发市场的实体构架也完全不同。

典型强制性电力库的市场构架,是单一现货市场。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等现在都实行“日前预调度,实时出清”的单一实时市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市场,实行“日前出清,日内有条件调整”的单一日前市场。这种市场也可容纳发电商与系统运营商之间的中长期合同(单向的合同)。在所有的强制性电力库市场中,均不允许实物的双边合同。但鼓励差价合约等电力金融衍生品合同,以利于市场成员规避单一现货市场的风险,并为长期投资提供价格信号。由于这种金融合同只结算差价而不做实物交付,与电力的系统平衡无关,因而并非实体市场构架的一部分。

典型双边交易模式的市场架构,是“场外中长期合同+日前市场+平衡市场”。北欧市场模式的架构是“场外双边合同+日前市场+日内市场+平衡市场”。美国的市场构架是“场外双边合同+日前市场+实时(平衡)市场”。其中,“场外双边合同+日前市场+日内市场”均为发电与负荷之间双边交易的市场,是维系市场供需平衡的主能量交易市场。而平衡市场(包括美国的实时(平衡)市场)是系统运行机构单边采购的市场,成交量一般不到总市场成交量的5%,用于弥补因市场成员合同执行偏差所导致的系统不平衡和确定这种不平衡的经济责任,进而为不平衡责任确定提供公正、客观的判定标准,以约束自由交易的市场成员尽可能地遵守合同。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继电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