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如:当前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4-08-07 13:09:50 中国信息化  点击量: 评论 (0)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将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了关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新高度,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信息化建设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由此,社会各界应该加深对习近平讲话精神的学习理解,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在化解当前信息化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我国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和未来发展规划,推动信息化建设迈向新的阶段。
 
认真总结分析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工作具体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工作亟须尽快研究化解的主要问题。
 
理论亟须突破
 
过去多年,我国信息化理论研究突破不够,导致认识局限,思想反复,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信息化牵引下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之后,胡启立等领导推动”三金工程”,信息化建设实现良好起步;但理论研究没有跟上,没有像今天这样真正认识到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金”系列工程基础设施建立以后,需要真正深化应用,遇到一些瓶颈时,就产生犹疑和徘徊;信息化投入的效率评价不清晰,其实就是缺乏理论引导,从而出现信息化不过是“锦上添花”的论调。我国过去十年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总体处在粗放经营阶段,没有用理论和实践证明信息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经营的关键手段。应对金融危机时,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刻不容缓,却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认清,信息化是化解金融危机、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对于当前经济发展众多遗留问题的研究,至今没有深刻认识到是因为信息化不足带来的。列宁说,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共产主义,正是认识到了电气化的意义,才推动当时的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今天我们是否可以提出:“强大复兴的中国梦=信息化中国特色”?
 
尤其是今天,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论断,应该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应研究清楚“信息化”、“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基本概念、基本指标体系,进而深入说清楚“新四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同时,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信息社会的问题、信息立国的问题、与时俱进的信息观和网络观等问题。只有理论突破、理论先行,才能科学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实践。
 
做好顶层设计
 
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理论指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难以设计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型,信息化建设也就没有很好的顶层设计。过去多年,从国家,到行业,到企业,信息化要做些什么,达成什么目标,没有清晰的指标体系。信息化战略也必须形成系统体系:既要有长远战略思考和政策宣示,也要有五年规划和每年的工作计划;既要分步解决具体问题,还要有一个调整修正机制。当年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制定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很有意义,对过去十年信息化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刚性要求的年度落实计划、没有具体的投资规划、项目规划、地方规划相衔接,执行落实打了很多折扣。尤其是国家层面没有一个与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相配套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留下很多遗憾。
 
今天,我们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必须阐述清楚信息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一方面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推进,有效推进,需要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各方面深化改革,依赖于信息化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阐述清楚信息化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社会治理战略的关系。在经济战略方面,信息化如何真正发挥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文化产业必须借助数字化、与互联网融合;社会治理与服务能力提升是信息化工作的关键。
 
健全信息化工作机制
 
过去多年,机构频繁调整,无法形成工作推动落实力度。最近十年信息化管理机构调整较多,从全国信息化联系会议,到国家信息化领导工作小组;从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到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再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各地频繁适应,人员、机构还没到位,项目还没有开展,职能职责可能就发生变化了。机构调整太快,职能难以落实,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起伏。
 
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央网信办)成立以后,应尽快确定和公布其职能职责,并出台明确意见,指导各省市尽快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各地信息化主管部门担忧:“就怕三定拖三年,机构确定五年过去,然后新一届政府又开始三定,很多工作无法持续开展”。
 
落实相关信息化建设政策
 
仔细梳理,最近十年有关信息化的具体政策措施出台不少,有些政策也确实看到了信息化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但是总体落实不够。比如美国的上世纪就全面构建了CIO体系,从联邦政府开始,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到各企业,有明确的CIO职能职责,也已经非常成熟地培育和建立了CIO阶层;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政策文件中就提到要加强CIO体系建设,但我们到现在为止还处在可有可无之中,没有明确建立CIO制度,CIO在政府和企业的定位与角色至今没有得到明确。比如,我们有众多的政策强调要做好信息系统的应用,要重视工业软件开发,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信息化项目招标中,还主要是强调系统的硬件购置,一个1000万元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软件开发与应用超过200万元就难以通过评审。再比如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到了众多财税政策和相关资金、基金的支持,据我了解,这些好的政策建议基本没有实现。
 
我曾经认真考察研究过欧盟,尤其是英、德、法有关推动信息化的政策实施情况。他们都有一个相对长远的20年发展蓝图和构想,有相对具体的10年规划,有具体可操作的每年项目实施计划。有专门的机构对每年实施的项目进行考核评价,明确哪些项目做的好,可以持续实施;哪些项目不能再做下去,应该调整;在此基础上,他们再对5年计划、10年规划进行修订和调整。不管机构调整和主管如何变化,这类工作都持续坚持。在这方面,我国各部门都是粗放管理,规划、计划一上墙,就不再问了,一些项目实施没有系统的绩效评估和修正;一旦机构调整和干部发生变化,很多事情更是不了了之。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缺政策而缺政策的执行落实。
 
提升自主技术和解决方案
 
进口买不来信息化。总体而言,我国自主研发的信息技术和解决方案不够,一些关键方面满足不了需求,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
 
关于推动自主产业创新,以下问题需要思考解决:
 
一是过去多年的信息化,总体是美国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过去不买不行,未来10年肯定难以为继,可以说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必须要变化,必须要调整。
 
二是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企业具有生生不息的生态环境,中小企业创新、大企业整合并购,形成良性循环。国外已经有非常成功、成熟的做法,目前在中国这个生态环境还不够健全。
 
三是要总结过去我们买不进来的东西为什么反而搞出来了?要研究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发挥两弹一星的创新精神?最近几年国防军工产业的发展突破经验也值得总结。
 
四是产业发展要重视企业与企业家的问题:产业发展还要有立得起来的企业和企业家。我觉得中国的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发展不够理想,关键是没有出现类似通信领域的任正非、PC领域的柳传志、互联网领域的马化腾和马云的人。
 
五是要解决应用问题,以用立业。我觉得,满足我国现有水平的信息化建设的设备和方案是有的,是能做出来的,是可以不断摸索走向成熟的,关键的是没有人主动来用,也没有较好的政策鼓励大家来用。这样也不利于自主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此外,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技术的应用可能是信息化工作突破的契机,当前信息化建设需要考虑“大智移云”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即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关键是要解决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问题;“智”即各行各业智能化,智慧城市建设要有序推进,有效推进;“移”即移动互联,要深入研究移动互联背景下的互联网发展政策,不能只是出台一些堵和防的政策;“云”即云计算,国家应该出台具体可行的云计算发展规划,指导各行各业的云计算应用。
 
(作者系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副社长、本刊社长兼总编辑。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央网信办召开的“信息化战略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整理,经作者审定刊发。)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叶雨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