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国企改革

2018-11-20 16:33:26 南方能源观察 作者:邵宁  点击量: 评论 (0)
6月13日上午,正在山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万华烟台工业园。得知企业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技术创新能...

6月13日上午,正在山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万华烟台工业园。得知企业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技术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行业领军者,习近平十分高兴。他说,回顾你们这个历程,一路走得很好,虽然是一条艰辛创业之路,但是很成功。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个体会就是走了自主创新之路。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正像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你们既定的目标奋勇直前。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中国尤其如此。改革初期我们一共有超过200万家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人数11亿人要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要从计划运行转到市场运行,难度和风险都非常之大。

经过30年在市场化方向上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能够推进到目前的程度,应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能够改到目前这种状态,是在市场化的方向上大力度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结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市场化导向,我们应该沿着这个方向走好、走下去。

客观看待当前的国资监管格局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操作环节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是方向上没有大的失误,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上始终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中国改苹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规划下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一定要把前一段的改革研究透,以便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完善。

目前的国资监管格局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后形成的。党的十六大文件提出“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是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的。针对的是十六大之前对国有企业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管理态度。

这种多头和分散到什么程度?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具体的案例这是我们重组过的个困难企业,因而印象深刻,这就是中国重汽。这家企业现在是山东省的企业,当时是中央企业。重组之前这家企业的理体制非常典型,机械工业部是重汽的主管部门,管的比较多也比较具体;除了机械工业部之外,中组都和人事部管班子,国冢计委管基本建设,经贸委管技术改造,财政部管资产,劳动部管收入分配,体改委管个业焦团试点。这个体制的结果是大家都有权利,但是大家都没有责任。听闻有企业搞垮了,是主管部门负责、还是管人的部门负责、管事的部门负责、管资产的部门负责、管分配的部门负责?余业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者或者责任机构。一般来讲,没有明确责任的事在政府层面是做不好的。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开始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改变这个体制,国资委初步实现了出资入职能的一体化。虽然只是初步实现而且并不完整,但是新体制的效应是非常清楚的。这种效应就是在政府层面,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清晰了。国资委已经没有办法把责任推到任何一个方向上去:如果中央国有企业做不好,国务院国资委要负责;地方国有企业做不好,地方的国资委要负责。责任清晰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第一步,所以这是体制上的一大进步。

现在我们看到一些改革的建议,实际上是要恢复过去所有者职能多头行使的局面。虽然国资委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实践已经证明,原有分散管理的体制不是一个科学、合理的体制,走回头路肯定不会成功。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售电小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