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电力改革走在世界前面?

2016-10-07 00:07:43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一、英美供给侧改革创造历史 近期,供给侧改革正在成为市场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就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在主持
 一、英美供给侧改革创造历史
 
    近期,“供给侧改革”正在成为市场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就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这使得“供给侧改革”迅速成为热门概念,甚至有机构提出“供给革命”的说法。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新旧增长动力青黄不接之际,“供给侧改革”给了未来经济新常态无限的想像空间,也使我们在展望2016年之际可以从新的视角来探讨政策走向和资产组织的前景。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与盛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不同,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对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供给学派占据主流地位,各国的经济政策也更关注生产。但大萧条时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这是供给学派难以解释的。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学派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市场能够自动出清,且需求总是等于供给,不需要去刺激需求。因此,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进步、制度红利、人力资本深化等提高A,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之所以能在英美取代凯恩斯主义,很重要的背景在于凯恩斯主义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70年代的滞涨,且无力摆脱滞涨,急需经济理论的创新。
 
    当下中国经济与美英在实施改革前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总需求刺激已渐渐失灵、经济减速、行政干预过多、国有部门低效而腐败、僵尸企业大量出现、政府支出沉重、市场竞争机制不足等,但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区别,如中国目前不存在高通胀高失业,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福利体系。
 
    从海外的历史经验看,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和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的经济政策。这两个经济政策都帮助两国经济走出了衰退的泥淖。对照英美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可以发现,其当时有以下几个突出共同点:1)大规模减税,2)大幅削减社会福利,3)收紧货币政策,4)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
 
    二、供给侧改革将颠覆售电产业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主张,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推减税,同时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经济回归繁荣,“大稳健”时代来临。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里根经济学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前,售电侧市场正在创造一个新供给。能源互联网时代的“供给侧”改革,不再是简单的增加生产能力,而是增加用电端的创新供给,使得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的产生和变革。
 
    中国目前已经处在经济拐点和人口拐点叠加的转型期,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速下降,传统的“三驾马车”的需求端管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电力过剩已经呈现的现状下,简单的售电侧改革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来看,不仅包括国企在内的大型企业需要改革优化,无数小微企业更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要鼓励创新,必然要采用减税、降低成本等措施减轻企业压力,从售电侧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市场。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意味着未来的经济政策将把主要精力放在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将对传统电力产业的产供销模式提出新的挑战——销售平台的互联网化,采购的比价平台,客户的瞬间响应,24小时不间断售后服务平台,诸如此类的种种创新,将令未来售电市场和售电公司应接不暇。
 
    当然,最为要紧的是研发创新,利用互联网征集全球潜在客户对创新开发的想象性描述,在开发初期便将研发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将成为售电公司应对“供给侧改革”的制胜法宝。
 
    对于从事服务业的售电公司而言,“供给侧改革”可谓是为服务业大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尽管国内服务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经济产值的半壁江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下一个五年,中国经济的稳增长,更大的希望寄托在了服务业全面赶超国际水平,售电公司在这方面,绝对是大有用武之地。
 
    目前“供给侧改革”已迅速成为主流资金关注的焦点,有可能成为新的投资逻辑。供给侧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二点:
 
    一,改革提高效率(核心问题)。通过改革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大量改革、交易平台、调度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等,本质上都属于这类。
 
    二,调结构。调整电力价格和要素价格在不同部门间的相对价格,引导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间的重新配置。本质上说,调结构不属于经济增长问题,但从政策手段上看这也属于供给侧管理的一种方式。
 
    售电产业等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制造业部门就业承压,而服务业则可吸纳就业,因而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也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国电力工业是国民基础性行业,影响范围广,涉及层面高,牵扯主体多,通过售电侧市场的逐步开放,构建多个售电主体,放开用户选择权,形成“多买方-多卖方”的市场格局,构筑“放开两头、监管中间”的行业结构,建立政府监管下的电力市场体系,进而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增加全社会福利的目标。通俗来说,就是要逐步将售电市场的“蛋糕”做大,然后根据主体间的市场化公平竞争,合理的、科学的分配“蛋糕”。这其中,如何将“蛋糕”做大,如何保证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等问题是关键。
 
    因此,售电公司的盈利模式应该是通过优质的服务,为电力用户优化用电行为、提高用电能效、促进节能减排、降低社会综合成本,从而获取合理利润的过程。其本身的业务都是竞争性的,企业也要肩负普遍服务、节能减排、提高能效、促进清洁能源使用等社会责任。
 
    三、且看英国售电市场如何改革?
 
    英国是倡导自由贸易的核心力量,市场开放程度极高,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开放的代表。英国一直是全球电力改革的先行军和标杆。
 
    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英国同样陷入了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泥淖,零售价格同比一度飙至25%,GDP增速出现负增长。同时英国也面临工会力量庞大、国企过多、政府干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撒切尔强推改革,国企私有化增效。撒切尔1979年上任首相后,首先采纳了货币主义的观点,紧缩货币以控制通胀。同时采用供给学派的观点,加速推进国企私有化、减税、废除物价管制等改革措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经济触底反弹,长期稳健增长。经过改革,恶性通胀得到控制,英国经济触底反弹,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波动率大幅减小。撒切尔的结构化改革被认为“挽救”了英国经济。
 
    早在1926年,英国就公布了第一个电价政策,明确由中央部门负责全国电压输送。1947年,英国中央政府将电力供应统一集中管理,成立12个区域性组织,负责全国的电力供应。
 
    英国从1987年开始酝酿研究电力体制改革问题,核心是私有化。
 
    当时执政的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将电力视为可交易的商品,认为应当由市场力量决定电力价格及其供应。这次改革推进了英国电力公司的结构重组,把原中央发电局分成3个发电公司和1个输电公司,将原有的12家地区供电局实行了私有化,成立了独立的地区电力公司。
 
    1988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了《电力私营化法案》;1989年,颁布了新的《电力法》;1990年3月31日开始,按新《电力法》着手进行改革。1995年,英国建立了一个电力市场交易机构,名为电力联合运营中心(称为PowerPool或POOL),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运行。配电部分由新建立的12家地区电力公司(REC)取代原来的地区供电局,完全私有化,主要负责配电系统,并将电卖给终端用户。部分地区性电力公司还有发电厂,具备发电能力。
 
    2000年,引入了以双边合约交易为主,辅以不平衡电量交易的新电力交易制度,2005年4月,该模式又向苏格兰地区与全国推行,引入了英国电力贸易和传输机制,目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竞争电力市场,其中,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全国电力系统平衡,保障供电质量和系统安全运营。
 
    2013年12月,正式颁布了《英国电力市场改革执行方案》,按照方案,现在已进入到容量市场化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起,英国就开始对电力工业进行结构重组,以私有化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执行交易库模式,改革一直在延续。
 
    英国形成了电力市场的强制型电力库模式。电力库由国家电网经营,负责分销电力,每半小时会发布未来24小时的电力需求情况。根据电力需求情况,发电商之间会开始竞价,国家电网则会将最高价格作为后半个小时的分销电价。
 
    所有的发电商就像批发商一样,把电送到电力库里,再通过12个区域组织将电力分配到各个地方。通过这种机制,发电商就可以根据需求情况预测和控制电价,十年间,英国的私营发电商就从1990年的6个增加到33个。
 
    及至2001年,英国启用了新的电力交易制度。英国电力改革十年后,进行调查总结,发现在发电领域竞价上网、单一购买机制存在严重缺点,如电力库是强制成员制,电力库在定价过程中缺少用户和需求侧的参与,电力库的价格制定缺乏有效竞争,上网价格被人为操纵等问题。而且认为这些问题不是小修小改所能奏效的。所以英国政府决定抛弃竞价上网单一购买模式,从2001年初起采用新电力交易制度。
 
    电力库模式被新电力交易合约(NETA)取代。新的政策不规定所有发电商都参与集合竞价,而是允许发电商与供电商直接签订合同。这样一来,发电商可以准确地预测发电供应情况。由于发电商知道自己能发多少电,而用户知道自己需要多少电,所以这样的合同通常会是长期且稳定的。
 
    不仅如此,NETA还鼓励一家公司同时涉足发电和供电,实现电力的“纵向一体化”。
 
    NETA的发展基础是发电商、供电商、中间商和用户自愿参与的双边交易市场。2005年,这一模式在被苏格兰电力公司与苏格兰南方能源公司两大公司垄断的苏格兰电力市场上得到推广,并逐渐建立起统一的英国电力交易和输电制度(BETTA),并于2005年4月正式实施。
 
    国家电网会平衡供需。在需求的4小时前,发电商会告诉国家电网他们将用哪个工厂发电,而供电商则会告诉国家电网他们的需求量。
 
    然而,尽管这样的模式有利地支持了化石燃料发电和核电,却制约了只能间歇性发电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如此,碳的排放成本也没有在市场价格和波动中反映出来。
 
    鉴于如今英国的能源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安全、充裕、低碳能源”,BETTA模式难以适应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当下,第三次改革——电力市场改革(EMR)正处于进行时。
 
    据了解,电力市场改革计划引入了容量市场和差价合同两大主要机制。容量市场可以通过给予可靠容量以经济支付,确保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时候市场拥有充足的容量从而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差价合同的设计是为了给予所有的低碳电力(包括核电、可再生能源以及碳捕捉与储存)最有效的长期支持。
 
    目前,英国电力市场是世界上极少数私有化以及自由化程度较高的电力市场。目前英国的电力市场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发电、输电、配售电和供电。
 
    至今,英国电力零售市场已经完全开放,英国政府通过建立竞争性的电力零售市场打破原来地区电力局对电力零售业务的地区垄断。
 
    在电力零售市场上,配电商从电力批发市场批发电力,再零售给大小终端用户。其引入竞争的方法是:首先电力大用户有权选择自己满意的供电商,然后逐步缩小大用户的标准,最终过渡到所有用户都能选择自己满意的供电商。
 
    通过分别申请、颁发配电和售电执照,英国电力市场目前已实现了配电、售电业务的彻底分开,出现了若干个地区配电系统运营商(DNO)和售电商(Suppliers)。所有的用户,无论其规模大小,均可自由选择售电商,从而实现用户侧市场的完全竞争。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大云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