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化,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

2025-09-09 08:56:59 新能见  点击量: 评论 (0)
第一反应往往是:电费降了没?每当我们谈起电力改革,很多人的但如果只把目光锁定在涨或降这个二元命题上,我们很可能已经错过了这场改革真...

第一反应往往是:“电费降了没?”

每当我们谈起电力改革,很多人的但如果只把目光锁定在“涨或降”这个二元命题上,我们很可能已经错过了这场改革真正深刻和紧迫的意义。

为什么要推进电力市场化?

那么,答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关键。

传统电力系统已难以为继

过去的中国电力系统,某种程度上像极了一家老式国营食堂——做什么菜、做多少、什么时候开饭,全由食堂定。发电厂发多少电,用户就只能用多少电。这是一种“计划式”的运行方式,简单、直接,却也僵化。

这种模式正面临三大挑战:

新能源的爆发式增长

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

其中,太阳能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

风光总装机突破14亿千瓦,而这一数字在2021年还只是6亿,2023年是10亿——几乎是“三级跳”式的增长。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国新增的4.3亿千瓦装机中,风光合计新增3.6亿千瓦,占比超过80%。

风电与光伏这类能源,“靠天吃饭”的特性非常明显:中午阳光好,光伏发电用不完;入夜无风时,电力又突然短缺。这种强烈的波动性,是传统电网难以消化的。

电力需求的多样性

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数据中心7×24小时运转、高端精密制造生产线……这些新兴用电负荷,对电力的稳定性、电能质量提出极高要求。

传统电力系统就像一条只有慢车道的老高速:所有车只能同一速度行驶。而如今,路上既有货车也有跑车,有的要快有的要稳,“一道到底”的模式再也无法满足所有需求。

双碳目标的压力

中国向世界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要实现它们,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使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

既不合理,更不可持续

但在传统计划模式中,电网优先调度的是稳定、可控的煤电,新能源反而经常被“弃用”。这就好像你家里买了新鲜蔬菜不吃,却天天囤着吃罐头——。

电力市场化:不是要不要而是不得不

面对这些挑战,电力市场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场变革的核心是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1. 如何让绿电“吃得下”?

传统模式下,电网优先调度煤电等稳定电源,新能源经常被弃用。市场化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在新能源多发时多用电,帮助消纳绿色电力。

2. 如何让电力“送得到”?

中国西部风光资源丰富,但用电负荷集中在东部。现货市场通过分区电价,真实反映不同地区的电力供需状况,引导发电资源和用户合理布局。

3. 如何让系统“撑得住”?

电力系统需要时刻保持平衡,传统方式依靠大量备用机组待命,成本高昂。市场化通过辅助服务市场,让用户也可以通过调整用电行为来帮助维持系统稳定,并获得收益。

现实倒逼改革:那些不得不变的瞬间

2022年夏天,川渝地区遭遇极端高温干旱,水电发电能力断崖式下降,不得不对工业用户实行限电。

2021年秋天,东北地区突发用电紧张,部分居民用电受到影响。

传统电力体系的脆弱性

这些事件暴露出。而电力市场化建设,正是在构建一种新的电力生态: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在电力紧张时主动减少用电,在电力充裕时增加用电,形成供需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

计划与市场的平衡难题

完全计划体制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全放任的市场又可能出现操纵价格、投资不足等问题。电力市场设计正在探索“第三条道路”:

计划为基:

保住居民、农业等公益性用电

市场为翼:

工商业用户通过市场竞争获得优化配置

监管为锚:

政府对市场运行实施监管,既发挥市场效率,又防范市场风险。

市场化不是终点

电力市场化改革,远不止是“电费涨跌”的问题。

它是在为中国新型电力系统铺路,一个更绿色、更灵活、更智能,也更可靠的系统。它关乎我们能否用好每一度清洁电力,能否在能源转型中站稳脚跟,也能否在极端气候频发的未来,依然保持光明与稳定。

可持续、也更安全的用电未来

电价或许会因为波动而偶尔上涨,但我们因此换来的,是一个更。而这,或许才是市场化改革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叶雨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