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号文差价结算:为什么同样0.35元机制电价,有人赚得多有人亏到哭?
随着136号文的全面落地实施,那个依靠固定电价和财政补贴的舒适时代已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市场博弈与风险对冲的全量入市时代。在这场变革中,差价结算机制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核心,它像一把双刃剑,既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收益安全垫,又彻底重构了行业盈利模式。
回溯过往,新能源电价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鲜明的时代:
2009-2020年的"政策补贴时代"
政府通过固定电价和财政补贴扶持稚嫩的新能源产业
2021-2024年的"保量保价时代"
85%的电量按燃煤基准价保障收购,15%的电量试探性进入市场
2025年"136号文"的颁布
则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全量入市时代,新能源电价完全由市场交易形成,仅通过机制电价这一创新设计为行业提供缓冲保护
136号文的出台,本质上是要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后的三大核心矛盾:
价格扭曲:固定电价无法反映新能源的时空价值差异,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责任失衡:新能源享受政策保护却未承担相应的系统调节责任,加重了电网运行负担
激励不足:缺乏足够的市场信号引导新能源提升预测精度、参与系统调节
机制电价的设计,正是对这些矛盾的创造性回应。它既不是简单的保底电价,也不是传统的标杆电价,而是一种兼具市场化与保障性的混合机制。多退少补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让不少新能源从业者感到困惑,到底如何补?怎么退?补多少?
根据136号文及各省实施细则,新能源项目的实际到手电价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实得电价 = 市场化交易电价 + (机制电价 - 市场平均交易电价)
(当市场价低于机制电价时补差,高于时扣减)
这个简洁的等式,蕴含着差价结算的全部奥秘。下面,让我们通过三个典型场景,拆解这一公式的运作机理。
场景一:市场低迷时的托底效应
假设某50MW光伏电站的机制电价为0.35元/千瓦时,当月市场同类项目平均交易电价仅为0.25元。该电站本月实际发电量为1000万千瓦时,全部参与市场交易。
假设某的机制电价为,当月市场同类项目平均交易电价仅为。该电站本月实际发电量为,全部参与市场交易。
情况A:该电站交易策略保守,自身交易电价与市场均价持平
实得电价 = 0.25 + (0.35 - 0.25) = 0.35元总收益 = 1000万度 × 0.35元/度 = 350万元相当于全额享受机制电价保护,与改革前的保量保价模式效果相同。
情况B:该电站优化交易策略,通过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套利,使自身交易电价提升至实
得电价 = 0.28 + (0.35 - 0.25) = 0.38元总收益 = 1000万度 × 0.38元/度 = 380万元超出机制电价部分即为优化收益,较保守策略多收益30万元。
P.S.即使市场整体低迷,优秀的新能源运营商仍可通过精细化交易获取超额收益。差价结算机制实际上构建了一个的非对称结构。
场景二:市场高涨时的封顶逻辑
同一光伏电站,某月因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电力供需紧张,市场平均交易电价飙升至0.38元,高于机制电价0.35元。该电站当月发电量仍为1000万千瓦时。
情况A:电站自身交易电价与市场均价持平
实得电价 = 0.38 + (0.35 - 0.38) = 0.35元总收益 = 1000万度 × 0.35元/度 = 350万元虽然市场价高于机制电价,但通过差价结算倒扣,最终收益仍被限制在机制电价水平。
情况B:电站凭借优越的节点位置(靠近负荷中心)和灵活的储能配合,获得0.41元的高价
实得电价 = 0.41 + (0.35 - 0.38) = 0.38元总收益 = 1000万度 × 0.38元/度 = 380万元仍可部分保留超额收益,但超出市场均价的部分完全归电站所有。
P.S.在市场价格高涨时,差价结算机制虽然通过限制了暴利可能,但仍能带来额外收益空间。
场景三:极端波动下的"平滑"效果
光伏鸭型曲线效应明显的电力市场,某典型日的价格波动剧烈:午间光伏出力高峰时段(10:00-14:00):市场均价暴跌至0.15元早晚高峰时段(7:00-9:00,17:00-21:00):价格冲高至0.55元
通过这三个典型场景的演绎,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差价结算机制绝非简单的"政府兜底",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收益博弈场。新能源企业需要在区位选择、技术配置、交易策略、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系统调整,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些仍然抱着多发一度电就多赚一度钱传统思维的企业,将很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黯然退场。而真正理解差价结算公式背后市场逻辑的玩家,则可能在这场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在新能源全面入市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企业需要对电力市场框架和规则有全面了解,在参与市场化交易的过程中,合理申报交易电量、价格和曲线,优化中长期合同签订,积极参与绿电、绿证交易市场,实现环境价值变现。

责任编辑:叶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