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公司如何通过布局新能源供应链搞钱?(附多个成功案例)
摘要:城投公司通过深度介入新能源供应链,不仅推动了城市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更实现了自身从“城市建设者”到“产业赋能者”的角色升级。
新能源供应链是支撑绿色城市建设的“能源脉络”,串联起新能源设备研发制造、项目建设运营、储能配套服务、终端应用推广等全环节,直接关系到城市能源结构转型的速度与质量。当前,新能源产业又面临设备供应分散、项目落地难、运维效率低等问题。城投公司凭借城市建设中的资源整合能力、政府赋予的公共服务职能、对本地能源需求的深度理解,具备介入新能源供应链的天然优势,且正稳步探索从新能源项目的“参与者”升级为“供应链主导者”,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什么是新能源供应链?
新能源供应链是围绕太阳能、风能、氢能、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形成的产业链条,是连接上游核心设备供应、中游项目建设、下游运营服务与终端应用的协同网络。
新能源供应链的核心功能是实现新能源从“技术转化”到“场景落地”的高效衔接,推动城市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与建材等供应链相比,新能源供应链具有技术迭代快(核心设备更新周期3-5年)、政策驱动强(依赖补贴与产业规划)、协同要求高(需整合发电、储能、配电等多系统)三大特性。
从构成来看,新能源供应链涵盖六大核心环节,各环节紧密联动、相互支撑:
1.核心设备研发制造环节:负责光伏组件、风电整机、充电桩、储能电池等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是供应链的技术核心,存在核心材料依赖进口(如光伏硅料、风电轴承)、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项目规划设计环节:针对光伏电站、风电场、充电网络等项目进行选址、容量规划、方案设计,需平衡资源禀赋与城市空间布局,常见痛点为规划与实际需求脱节、审批流程繁琐。
3.建设施工环节:包括新能源项目的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依赖专业施工团队与技术规范,面临施工周期长(光伏电站平均建设周期6个月)、跨部门协调难等挑战。
4.运营维护环节:承担新能源设施的日常巡检、故障维修、性能优化等,直接影响项目收益,当前存在运维团队专业度不足、远程监控能力弱等问题。
5.储能配套环节:通过储能电池、虚拟电厂等技术实现新能源电力的调峰填谷,解决间歇性问题,目前面临储能成本高(占项目总投资20%-30%)、技术成熟度不足等困境。
6.终端应用环节:将新能源电力接入城市交通、建筑、工业等场景,涉及充电服务、分布式能源交易等,需突破“应用场景碎片化”“用户接受度低”等障碍。
与传统能源供应链相比,新能源供应链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技术密集型,核心设备研发投入占比高(约15%-20%),技术壁垒决定供应链竞争力;二是项目周期特殊,前期建设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光伏电站回收期8-10年),需长期资金支持;三是城市融合深,充电桩、分布式光伏等设施与城市空间高度绑定,供应链布局需贴合城市规划。
二、城投公司介入新能源供应链的四大核心路径
城投公司介入新能源供应链,并非替代专业新能源企业,而是依托城市建设中的资源优势与公共服务职能,填补产业链短板、提升协同效率。其核心优势在于:城市级项目的统筹能力(可整合分散的新能源需求)、政府背景带来的资源获取便利(土地、电网接入等)、长期经营形成的本地网络(易对接社区、企业等终端用户),具体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突破:
路径一:做“设施运营商”,构建终端服务网络
聚焦新能源终端应用场景,整合充电桩、换电站、分布式光伏等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例如通过统一规划城市充电网络,实现充电桩设备集中采购、标准化安装、智能化运维,解决“充电难、分布散”问题;在政府办公楼、公交场站等公共建筑推广分布式光伏,形成“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营模式。某城投公司建成覆盖全市的5000个充电桩网络,通过智能调度使设备利用率提升至60%,年服务费收入超2亿元。
路径二:做“资源整合者”,搭建产业协同平台
发挥城投公司的协调优势,连接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例如搭建“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为设备厂商提供项目信息、为施工企业对接建设需求、为运维团队提供订单分配,同时整合电网公司、储能企业资源,解决新能源项目“并网难、消纳难”问题。某城投搭建的平台已入驻企业150余家,促成光伏电站、充电网络等项目合作30余个,总投资额超50亿元。
路径三:做“场景赋能者”,拓展城市应用空间
依托城市公共场景资源,推动新能源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例如将光伏组件与城市路灯、公交站台、停车场顶棚等基础设施结合,打造“光伏+”一体化设施;在产业园区、物流基地推广新能源货车与换电站配套,形成“运输+补能”闭环。某城投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光伏顶棚+换电站”综合体,年发电量100万度,服务新能源货车500余辆,年减少碳排放1500吨。
路径四:做“资本合作者”,深化产业链投资
通过股权合作、资金支持等方式深度融入新能源供应链。例如与光伏组件厂商、储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聚焦本地新能源项目的设备供应与技术服务;为中小新能源企业提供“土地+资金”支持(如以土地入股、提供低息贷款),换取项目运营收益分成。某城投与头部光伏企业合作成立的合资公司,已承接本地光伏项目10余个,年营收达8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50家企业落地。
三、城投公司在新能源供应链中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充电服务供应链体系
上海城投聚焦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构建了“设备采购-网络建设-智慧运营”的全链条体系。在设备供应环节,与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企业签订框架协议,集中采购直流充电桩、换电设备等,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18%,目前已储备各类充电设备1万台;在网络建设环节,依托城市道路、停车场、公交枢纽等公共资源,建成覆盖全市的“15分钟充电圈”,包括200个集中式充电站、5000个分散式充电桩,其中换电站10座,支持多品牌车型换电;在智慧运营环节,开发“申城充电”APP,整合充电预约、无感支付、故障报修等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充电高峰,动态调整充电价格(高峰时段溢价20%,低谷时段折扣30%),提升设备利用率。2024年,该体系服务新能源汽车超50万辆,充电量达8亿度,营收突破10亿元,充电网络覆盖率占上海公共充电市场的40%。
案例二: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供应链
苏州城投以“光伏+城市建筑”为核心,构建了从组件采购到运维服务的供应链体系。在组件供应环节,与隆基、晶科等企业合作,定制适合建筑幕墙、屋顶的柔性光伏组件,年采购量超500兆瓦,保障苏州工业园区、高铁站等大型项目需求;在建设环节,成立专业BIPV施工团队,掌握光伏组件与建筑结构融合的核心技术,已完成苏州奥体中心(年发电量120万度)、姑苏区政府办公楼(年发电量80万度)等20个项目,总装机容量150兆瓦;在运维环节,开发光伏智慧运维平台,通过无人机巡检、红外热成像检测等技术,实时监控组件发电效率,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使光伏系统年均发电效率保持在95%以上。此外,苏州城投还将BIPV模式输出至南通、无锡等地,年技术服务费达1.5亿元,2024年光伏业务总营收达12亿元。
案例三:广州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产业园区供应链生态
广州城投依托南沙新区产业优势,打造了“新能源企业集聚+全链条服务”的供应链生态。在土地支持方面,规划2000亩新能源产业园,以优惠地价引入宁德时代、广汽埃安等核心企业,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研发中心等设施;在供应链服务方面,成立园区供应链公司,提供三大服务:一是设备采购撮合(对接园区企业与光伏组件、电池材料供应商,年交易额超30亿元),二是物流配套(建设5万平方米智慧仓库,引入京东物流负责原材料与成品运输),三是储能配套(投资建设1GWh共享储能电站,为园区企业提供调峰服务,降低用电成本10%)。目前,园区已入驻新能源企业80余家,形成“电池材料-电芯制造-储能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园区产值达200亿元,广州城投通过土地租赁、服务收费等实现年收益8亿元。
案例四: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供应链网络
成都兴城聚焦分布式光伏开发,构建了“资源整合-建设运营-能源交易”的供应链体系。在资源整合环节,与学校、医院、工业园区等签订屋顶租赁协议,整合可利用屋顶面积500万平方米,形成规模化开发基础;在建设环节,采用“统一设计、集中采购、分片施工”模式,与正泰新能源合作采购光伏组件、逆变器等设备,组建5支专业施工队,单项目建设周期缩短至45天,已完成分布式光伏项目100个,总装机容量200兆瓦;在运营交易环节,搭建“成都绿电”交易平台,将分布式光伏所发电量优先供给屋顶产权方(价格较电网低10%),余量接入成都电网进行售卖,同时开发储能配套(在工业园区建设50MWh储能电池),平抑发电波动。2024年,该体系年发电量达2.5亿度,减少碳排放20万吨,兴城集团通过电费分成、平台服务费等实现营收5亿元。
案例五: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氢能供应链试点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集团率先布局氢能供应链,构建“制氢-储氢-用氢”的示范体系。在制氢环节,与中国石化合作,利用通州石化厂工业副产氢资源,建设日产能1000公斤的氢气提纯站,保障氢源供应;在储氢运氢环节,建设2座加氢站(副中心政务区、物流园区各1座),配套40MPa高压储氢罐与氢气管网,引入5辆氢能运输槽车,实现氢气“点对点”运输;在用氢环节,推广氢能在三大场景应用:一是政务区氢能公交车(投入20辆,续航500公里),二是物流园区氢能叉车(投入50台),三是建筑施工氢能工程车(投入10台),形成多元化应用场景。此外,搭建氢能安全监管平台,实时监控氢气生产、运输、加注全流程,2024年氢能供应链试点项目投入运营,年耗氢量达300吨,为北京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副中心方案”,相关经验已被纳入《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案例六:杭州钱塘新区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储能供应链
钱塘城投聚焦新能源发电的储能配套,构建了“储能设备-电站建设-运维服务”的供应链体系。在设备环节,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定制储能电池组,年采购量达1GWh,用于分布式光伏、风电项目的储能配套;在建设环节,开发“光伏+储能”一体化电站,已建成临江工业园区100MW光伏电站配套50MWh储能项目,通过储能系统将弃光率从15%降至5%,年增发电量800万度;在运维服务环节,成立储能运维公司,提供电池状态监测、容量优化、故障维修等服务,采用AI算法预测电池衰减趋势,提前进行均衡维护,使储能电池寿命延长至10年以上。此外,钱塘城投还将储能技术应用于城市电网调峰,与杭州电力公司合作参与需求侧响应,2024年通过储能调峰获得收益2000万元,储能供应链业务总营收达6亿元。
案例七: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武汉车谷城投旗下)——新能源汽车配套供应链
作为武汉“车谷”核心配套服务商,该公司构建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研发配套环节,建设新能源汽车测试场、电池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东风岚图、小鹏汽车等企业提供研发支持,年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在零部件供应环节,整合本地电机、电控、电池Pack企业资源,搭建“零部件采购平台”,促成主机厂与供应商合作,年交易额达50亿元;在充电配套环节,在园区及周边建设充电桩3000个、换电站20座,引入“光储充”一体化技术(光伏顶棚发电+储能电池储电+充电桩供电),实现能源自给率30%;在物流环节,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慧物流园,引入AGV机器人、无人运输车等设备,实现零部件从仓库到生产线的全自动配送,物流效率提升40%。2024年,该供应链体系带动园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5万辆,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枢纽”。
结语
城投公司通过深度介入新能源供应链,不仅推动了城市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更实现了自身从“城市建设者”到“产业赋能者”的角色升级。这种转型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城市需求为导向,破解新能源产业“落地难、协同弱、盈利慢”的痛点,同时将城投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的格局。
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城投公司在新能源供应链中的作用将更加多元:一方面,可聚焦技术融合,推动“光伏+建筑”“充电+停车”“储能+电网”等场景创新,提升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需强化产业协同,通过资本合作、平台搭建等方式,吸引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此外,在智慧能源趋势下,城投公司可探索“新能源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模式,整合发电、储能、用电数据,实现城市能源的智能化调度。
可以预见,城投公司将成为新能源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纽带”,通过持续创新与资源整合,推动新能源技术更快落地、更高效应用,为城市绿色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同时为自身开辟一条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转型之路。

责任编辑:叶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