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监测文化理念 树立国家监测品牌

2018-05-07 11:53:35 中国环境报  点击量: 评论 (0)
为强化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文化建设,丰富和拓展水站人文内涵,培育生态环境监测文化理念,树立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品牌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

为强化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文化建设,丰富和拓展水站人文内涵,培育生态环境监测文化理念,树立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品牌,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近日,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方案》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推进水站文化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问:《方案》出台有何背景与意义?

答:水站是监测地表水水质现状、及时预警潜在环境风险的重要基础,是评估水污染治理成效、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也是监测为民、服务公众的重要平台。推进水站文化建设,将进一步强化水站的公共服务功能,赋予水站人文内涵,丰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属性,引导公众走进生态环境监测,了解生态环境监测,信任生态环境监测,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环境监测为民服务功能,树立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品牌和权威。

问:水站文化建设有着怎样的思路和目标?

答:关于水站文化建设,我们的思路是:在建设形式上,既统一规范基本要求,又鼓励创新,推动形成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水站建设精品;在建设内容上,注重赋予水站人文内涵,着力强化水站文化属性,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丰富和拓展水站公共服务功能和科普宣教功能。最终,通过推进水站文化建设,把水站打造成生态环境监测知识的传播平台、生态环境科普的宣传基地、生态环境文化的交流窗口、公众参与和监督的重要媒介。

引导和培育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水站文化

问:水站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水站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简朴实用、美观大方,倡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引导和培育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水站文化。

一是注重实用,力戒奢华。在保证水站水质监测功能,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的前提下,建设简朴实用、美观大方的水站站房。

二是统一规范,鼓励创新。统一是指对水站LOGO、标志标识及水站内部管理制定统一要求。创新是指鼓励各地结合地方特色,采用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建设模式,根据当地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进行水站外观和格局的设计建设。

三是科普教育,公众参与。国家统一设计并持续优化水站公众号和APP应用,满足公众的环境信息需求。同时,鼓励各地选择位于城市市区、公园、风景名胜地等人流密度较大区域的水站,打造“环境科普文化宣传小站”,讲好生态环境监测故事。

四是全面推进,持续完善。持续完善水站文化建设各项软硬件,并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分层分级,全面推进水站文化建设。

水站文化建设以满足公众需求、引导公众参与为目标

问:《方案》多次提及公众参与,请问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和要求?

答:虽然我们一直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但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形式单一、获取生态环境保护信息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生态环境全民共治的重要精神,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以本次水站文化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水站多功能性的特点,结合水站建设实际,以满足公众需求、引导公众参与为目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丰富的水站二维码信息。只需要用手机扫描水站二维码,就能获取水站各项信息,如水站简介、水质信息、考核目标、监测指标解析、仪器原理及工艺、运行方式及流程等;还能在手机上查看水站建设历程影像资料,了解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知识。

二是实时发布水质监测结果。用手机扫描水站二维码或在应用市场下载安装水站APP,就可以自助查询站点水质实时监测结果等信息,并通过留言窗口反馈建议和意见。我们会定期统计公众查询信息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和完善APP应用程序。

三是将水站打造为“科普小站”。鼓励各地将位于市区、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人口流动性较大地区的水站,打造为本地区的“科普小站”,通过设立参观区域、开辟科普文化专栏,在室外悬挂电子屏幕实时发布水质和科普信息,承担生态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功能。

四是鼓励将有条件的水站有序对公众开放。通过向公众讲述生态环境监测故事,引导公众走进监测,了解监测,信任监测。

五是鼓励各地将水站打造为本地区的环境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定期组织各式各类的生态环境宣传活动,宣传生态保护理念,传播生态文明思想。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任我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