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网络类课程间的交叉渗透

2014-10-07 15:14:13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摘 要:针对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点衔接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计算机交叉课程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资源,对网络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学习资源库,建立网络原理立体化教学
摘 要:针对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点衔接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计算机交叉课程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资源,对网络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学习资源库,建立网络原理立体化教学资源,实践的结果显示,在计算机类交叉知识点立体教学资源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在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网络类课程 立体化 学习资源库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对高级软件人才的需求,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作为计算机科学中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科学的核心课程,是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等的一门学科。通过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组织数据的能力。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有若干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之一[1]。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与计算机系统平台类课程有着前驱后继的关系。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理解困难,知识面窄,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2],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教学大纲设置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计算机专业课程之间教学目标不能体现交叉学科知识的要求;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形成了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与企业合作。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计算机交叉课程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资源,对网络类与系统平台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学习资源库,建立网络原理立体化教学资源。
 
1 计算机专业网络类课程间交叉渗透的必要性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办出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是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3,4]。郑州华信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试点,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大体上构建了计算机网络类专业课程间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营造起校园里良好的创新氛围,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 计算机专业网络类课程间交叉渗透改革的途径
2.1 教学观念的更新
  新时期的教育课堂,不再是传统的传输式教育,特别对于计算机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单纯学习理论,导致理论的学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的同时不能动手,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学习比较排斥,要多探索,寻找出可以同学生良好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参与其中。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应着重计算机网络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压缩课堂讲授学时,留给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和思考、实践机会,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计算机网络教材首先应把计算机网络升高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高度来看待,应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及其本质特性,用系统工程方法来研究。各种具体网络应用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软件的编程。教学内容应在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成系统的逻辑框架,并通过对本质问题和概念的分析,使学生不仅学到有关知识,而且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创建立体教学资源模型,在立体教学资源模型基础上进行教学教研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着重对基础理论的重点进行讲解,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深讲透, 淡化具体计算推导过程和简单描述、介绍性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立体教学资源模型过程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废除“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5,6], 推行“导入式”“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等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学生对网络通信理论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对后面的原理性内容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1 “启发式”教学
  在每一章的开头,先提出通信过程中的问题[7],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采用哪些成熟技术去解决? 在具体协议里面如何实现这些技术? 本章内容学习结束后,再回头来看看是否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
  2.3.2 “自学式”教学
  对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自学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学生课下自我学习过程来完成, 最后通过提交小报告的形式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自己去获取知识, 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2.3.3 “讨论式”教学
  例如,计算机编程课,教师在讲课前先抛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最后根据结果让学生进行互相讨论,老师再进行一一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3.4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目前,国内计算机网络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课件中的图像、动画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网络理论知识,使得理论的学习易于理解,应用机房计算机硬件、虚拟机和其他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反过来促进了理论教学。
  2.4 实践创新竞赛平台
  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去,通过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在专业、同校、同省之间多参加类似的竞赛。
   在组织保障上,成立了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并分专业的设立不同的工作小组。多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对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按项目的类别给予课时补贴,对于获奖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按项目类别给予奖励学分,并对参与项目和竞赛获奖学生在评优和评定奖学金时加分,并优先考虑[7,8]。在团队保障上,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计算多媒体技术专业都分别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教育指导教师团队。在基地保障上,积极开展相应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研究使用和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9]。
 
3 计算机专业网络类课程立体教学资源改革实践成果
  计算机专业网络类课程立体教学资源的建立,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动态的画面或者实物,传统的网络类的教学方法是将网络原理与其他课程知识结构理论和上机分开进行的,使知识的前后连贯性大大降低,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老学习者可能对某个单独的知识点掌握比较牢固,但是对于知识的立体结构和实际能力不高。例如,在当讲到数据通信基础理论的交换技术时,学生对三种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易理解,我就把这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制作成动画形式,改善了教学效果。可以用动画将电路交换分为三个阶段:建立电路、利用电路传输数据和释放电路,课件能生动地反映这三个阶段;报文交换不需要建立电路,但每个数据文件可作为一个报文整体进行路由寻址,通过中间的交换节点进行存储转发,直至最终到达目的地,利用动画课件能形象地展示整个过程。
  实践结果证明,构建网络类课程的立体教学资源,促进了网络课程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对了解理论,增加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好的促进。比如,在网络的分层结构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泛在学习模式下,通过各种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去熟悉相关的网络具体的协议的定义以及结构体的用法,让学习者充分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温习相关旧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这种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中,要鼓励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竞促学,加强知识结构的掌握,以及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立体知识体系,帮助学习者建立立体知识体系。在无处不在的学习中,让学习者参加国家级,比如国家信息技术大赛的竞赛等,增强了实践教学的能动性,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4 总结
   网络课程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背景,本文分析了网络类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网络类关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网络类立体教学资源,实现网络类关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了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叶雨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