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评估: 为救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014-11-03 16:39:08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8月3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消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 1度,东经103 3度)8•03地震,震级为6 5级,震源深度12千米。昆明、昭通等多地震感强烈,四川南部泸州、宜宾等地震感明显。鲁甸8•03地震后,
8月3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消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8•03”地震,震级为6.5级,震源深度12千米。昆明、昭通等多地震感强烈,四川南部泸州、宜宾等地震感明显。
鲁甸“8•03”地震后,由北京、云南等地震专家构成的现场灾情评估小组,分赴鲁甸、巧家、会泽以及周边等地开展灾害损失调查、核查和烈度圈定工作。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地震局也在第一时间启动地震应急响应,共派出25人协助开展地震烈度圈定和灾情调查评估工作。评估专家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短时间内对灾情进行精确评估和分析,并由中国地震台网实时更新灾区的人员伤亡、财物损失情况以及次生灾害和余震频次等最新灾情。
灾情评估构成体系
灾情评估体系是指综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综合、分析、处理和评估各种灾情的统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遥感数据等各类数据,从而形成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地震灾情评估涵盖了地震灾害的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以及区域自然灾害情况的综合评估,进而为建立可业务化运行的地震灾情综合评估系统奠定基础。
灾情评估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评估要素、评估内容以及工作过程组成的体系,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危险性评估,主要内容是评价灾害的灾变强度,其基本要素为灾害活动能量、规模或发育程度,以及灾害活动频次或发展速率;二是受灾体易损性或社会经济承灾能力评估,主要是评价受灾对象或灾区抗御灾害能力,其基本要素为受灾体类型、价值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减灾能力。
根据灾害过程可分为三种:灾前评估,灾期评估,灾后评估。灾情评估的目标,是认清灾难程度,获得灾害影响的准确信息,从而确定在灾难应对中救生及维持生命所需的资源,确定灾区所需服务、人员、物资的要求。灾情评估的思路,为“摸清底子”“分级建档”“分区建档”“抓住重点”“更新规划”。在宏观层面,灾情评估要对城乡承载能力、抗风险程度、关系民生的各项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相应评估;在微观层面,要对已经发生的灾情做出评估。
评估体系的“鲁甸运用”
鲁甸地震后,灾情评估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立即开展专项灾情评估工作。国家、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四级地震部门的专家、工作人员迅速深入震区,组成了20个小组,分别深入到震区了解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尽量把灾情摸清,做好灾情损失评估、监视震情发展,为救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据了解,此次灾情评估工作主要采集空天地一体化数据,利用武汉大学研制的数据库管理、协同灾情研究判断、无人机数据处理等综合减灾空间信息服务全套业务化软件,为鲁甸灾情评估提供高效精准的数据处理、综合评估、产品制作与发布。鲁甸地震灾情损失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灾区总体受灾情况,灾区群众的生活救助情况和应急救助需求情况,以及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需求情况等。其中,灾区总体受灾情况,包括受灾人口、成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受伤人口、转移安置人口、受灾区域(或面积)、房屋倒塌间数、房屋损坏间数、道路损坏情况等。灾区群众救助需求情况,包括救灾粮食(食品)、饮用水、帐篷、衣被、煤、电、取暖、餐具等需求情况,为实施救灾和灾后重建保驾护航。
截至8月6日12时,中国地震台网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数据共记录到云南昭通鲁甸地震余震总数741次,其中4.0—4.9级4次,3.0—3.9级5次。截至8月8日15时,中国地震台网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鲁甸县526人、巧家县78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一般损坏。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杜志强介绍:“此次空天地一体化系统研制功能使用率达到60%以上,对鲁甸地震的整个灾情判断准确率至少可达到70%以上。”
科技支撑必不可少
灾情评估体系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灾情,为部署灾区的救援工作和实施减灾工作提供了依据,这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作用。
在多次大型地震灾害发生后,科学技术为灾情评估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批批先进的现代科技装备从全国各地千里驰援地震灾区,其中,包括卫星应急通信车、电视直播车、舱式饮事车、野外救护车、机载高分辨成像雷达、呼吸机、机载通讯电台等。先进观测设备,包括移动气象应急车、移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这些科技装备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千里眼”、“顺风耳”。
在地震灾害应急处置中,现代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十分突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地震灾害卫星监测和灾情分析;交通运输部向灾区调集海事卫星应急通信设备;中科院遥感飞机携带光学传感器,开展地震灾情遥感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无人机和应急监测车系统,通过资源三号卫星获取灾区卫星影像图,在“天地图”上发布了震区及周围地区卫星影像,并随时发布无人机获取的最新灾后航空影像。还紧急调配多颗高分辨率卫星、雷达卫星进行编程,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灾区震后高分辨率航空摄影影像,制作反映受灾情况的高清影像图。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表示,鲁甸“8•03”地震是云南省14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在地震灾害评估工作中,现代科技支撑体系的关键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从而做到了科学处置、专业救援、技术支撑,最大程度地精确评估和分析灾害损失程度,为掌握灾情、实施救援、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因此,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发挥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中的作用。(张星光)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叶雨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