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审计分析及措施浅析

2018-08-09 16:35:40 公务员之家  点击量: 评论 (0)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内部因素是主动的,外部因素是被动的。要规避与防范这些审计风险,就必须关注对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引导、改造和转化,使其成为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积极因素。

一、审计风险种类及成因分析

1.外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外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包括:

(1)市场经济下,企业处在法治经济中,一切经挤活动都必须有法可依,但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之间不协调或者其自身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的审计风险:

(2)审计对象过于复杂,加之经济业务内容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往往会给电力行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难度,极易引发电力行业内部的审计风险;

(3)随着审计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广泛,某些企业(诚信度差,故意扰乱审计人员审计)为了躲避严苛的审计工作,便虚假作弊,提供一些不完整或不真实的经济信息资料,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4)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受到了某些小集团或者单位的保护主义的干扰,往往无法独立行使审计权利,面对违纪违规问题却不能上报或避重就轻,无法依法处理审计问题.从而形成了审计风险。

2.内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内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包括:

(1)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工作人员在取证方面不充分,取证过程也无法澄清,偶尔引用的法律也不恰当,造成了审计资料的证明力不强,从而引起了审计风险:

(2)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并没按照审计的规范进行审计工作,也没有遵循审计的章程来处理,从而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出现了误判,引起了审计风险:

(3)每个人的专业技能以及道德素质部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审计工作人员其自身素质迥然不同,加之每个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不同,而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实施的主体,其经验与能力方面的缺陷往往会引发审计风险:

(4)在审计过程中,某些审计工作人员没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与责任心,因此没有重视审计工作,从而引起了种控制型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内部因素是主动的,外部因素是被动的。要规避与防范这些审计风险,就必须关注对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引导、改造和转化,使其成为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积极因素。

1.外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1.1对由于国家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滞后而形成的审计风险。除了国家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外,还要求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对一些复杂而又无法可依的事项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取证,作出科学的判断,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以避免审计风险。

1.2对于由于审计客体的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元化等原因,而使审计难度增加可能造成的审计风险,也要从主观因素上寻找突破口。在审计的前期阶段,就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对各所属单位界之间及各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各类型业务进行分析,论证要足够,判断要准确,论据要充分,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1.3被审计单位干扰审计工作,诚信度差,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资,加之舞弊现象日益增多,手法日趋隐蔽,要规避与防范由此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就一定要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等相关人员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可靠。尤其对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资料、坏帐、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损失、帐外费用或其他一切经济资料必须合法、合理、真实、完整,谁违反承诺谁负责任,分清责任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1.4对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小集团干扰,对审查出的问题不让上报或强硬要求避重就轻的,应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控制,应建立与完善审计项目负责制、审计业务复检制、审计质量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哪一环节哪一位负责人不让报出审计结果或要求避重就轻的,就由哪一环节的负责人签署意见及签名,分清责任,避免审计风险。

1.5对于由于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安排审计项目过多,工作量大,难度深,要求过高,无法过细地审计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应对有关审计项目进行分类,注意抓住重点,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审计资源,在进行审计时环环紧扣,抓好审计计划控制、审计作业控制,审计取证控制、审计报告的控制等工作。在充分权衡审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抽样审计方法,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1.6对于由于国际及国内普遍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以节约审计成本,使成本与风险均衡而形成审计风险,这些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应在尽可能范围内减少风险,如:可以任用一些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判断能力强的审计人员负责审计项目,既节省审计成本,又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2.内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2.1对于因为审计人员取证不足,证明力不强而作出错的审计结论产生的审计风险,应加强对审计取证的控制。取证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结论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鉴证、分析、综合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质量的好坏,结论的可靠与否,取决了审计论证的数量与质量。取证在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突出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与充分性,以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2.2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按照审计规范、审计程序进行工作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应从主观上抓起,要求审计人员抓好自身建设,多学习理论知识及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按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层层过关,环环紧扣,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2.3由于审计主体——审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工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审计,对难度大的经济事项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而造成的审计风险,就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文化,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部门应配备一些高质素的专业人才,并定期地对原有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后续教育,以增加知识面,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2.4对于由于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而引起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则应从职业道德及风险意识教育着手。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核心。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只有全体审计人员有强烈的控制风险的欲望,搞好审计人员自身的建设,做到“五个不能:本职工作不能在我手里出现差错,领导交办的事情不能在我手里延误,办理的文件不能在我这里出现积压,基层来办事的同志不能在我这里受到冷落,公司的形象不能因我受到损害。”审计风险才能成为可控风险,才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3.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多样化。

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上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逐一剖析其规避与防范的方法外,还可以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具体运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3.1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PDCA循环法是质量管理中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它将质量控制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地循环往复。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此法将制定审计计划、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取证,形成审计结论等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增加审计深度,在循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抓好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3.2借助现代化办公手段降低审计风险。现代企业计算机技术应用已很普遍,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财务等部门的网络系统留存审计接口,借助网络技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动态监督,随时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既省时又科学,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也可以将有关单位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重点审计的对象及内容,获取各个管理系统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审计。以后要运用审计软件,逐步实行联网审计,做到“即时审计”,“网上审计”,既提高效率又减少人为的失误,以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

本文作者:彭静      工作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长寿供电分公司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电力交易小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