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行业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17》综述部分发布

2017-11-29 16:53:17 电联新媒   点击量: 评论 (0)
2017年11月17日,中电联正式发布《中国电力行业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17》,为使关心电力行业人才发展的各界人士,能够较为详细地了解其具体内容,现将《报告》综述部分发布,供各界人士参阅。综述2016年是十三五规
2017年11月17日,中电联正式发布《中国电力行业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17》,为使关心电力行业人才发展的各界人士,能够较为详细地了解其具体内容,现将《报告》综述部分发布,供各界人士参阅。
 
综述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电力行业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实施人才强企优先发展战略,人才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1 优势与态势
 
到2016年底,从电力发展规模上看,中国电力总装机16.46亿千瓦,同比增长8.2%,全社会用电量5.9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规模总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全球10大发电站中占位4座。核电在建机组20台,规模全球最大。新能源异军突起,风电装机达1.49亿千瓦,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太阳能装机7700万千瓦,连续两年领跑世界。从发展技术来看,中国是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投运最多的国家。无论单机水轮机组还是水电站均是容量全球最大。第三代核电技术、自主产权华龙一号核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电力“走出去”步伐加快,2016年在5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合同金额达275亿美元。倡导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全面掌握并已建成“6交9直”工程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更是成为世界能源电力发展的焦点,实现了电网科技领域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引领”。宽松的供电形势,领先的技术优势,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发展。从产能、效率上看,随着中国经济速度的放缓,2016年电力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785小时,与上年相比下降184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降至4165小时,创下1964年以来新低。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弃风、弃光、弃水现象,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明显增大,电网结构、煤电产能、火电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显现,成为电力发展中的压力和困境,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行业企业坚持正确的人才发展观,大力树建人才建设工程,企业员工能力素质和归宿感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有力支撑了电力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和在世界能源电力发展中的领先水平。
 
(一)人才优先,人力资源规模稳步增长
 
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近年来,各电力企业注重盘活人力资源存量,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统招聘用高层次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截至2016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等16家大型电力集团企业员工总量达到221.7万余人,与上年相比增加8.1万人,增长3.79%,其中管理人员42.2万人,占员工总数的19.04%;专业技术人员38.4万人,占17.32%;技能人员114.8万人,占51.76%,已成为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的主力;其他人员26.4万人,占11.88%。国家级优秀人才1136人,比上年增加20.72 %;具有不同等级职称的人数为108.1万人,占员工总数的48.77%,比上年增加3.51个百分点;具有不同技能等级职业资格的人数为117.7万人,占员工总数的53.06%,比上年增加1.84个百分点。
 
(二)党管人才,人才规范管理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加强党对人才的集中领导,统筹、盘活、用好各类人才资源。电力企业各级党委(党组)定期开展人才工作专题研究,建立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委(党组)负责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等。加强人才发展顶层设计,注重战略谋划,编制“十三五”规划,明确人才发展总体方向。抓实规划落地,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人力资源各年度、各专业工作计划中,明确实施路径。加强规划的衔接配套和滚动修编,提高人才工作的可操作性。规范人才管理工作,制定各类人才考核评价指标、标准化工作流程,统一员工招聘。公开干部选拔程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打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制度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注重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各企业建立健全“选”“育”“用”“留”制度,着力打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管理的优势,不断完善人才诊断分析机制、人才引进选拔机制、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及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打通新晋员工校园招聘、大学生村官选聘、职业经理人竞聘、高层次人才推荐等多元人才引进渠道;构建全员培训、专家人才培养、“首席制”设立、青年人才托举、竞赛调考等人才培养模式;规范职称认定、职业技能鉴定、正向激励、负向激励等人才评价方式,切实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四)重视投入,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
 
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不断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巩固内部人才培养主阵地,优化设置规模适中的电力企业大学、培训中心、党校等培训机构,并注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人才的联合培养。强化实训基地、“三库”(项目库、课程库、案例库)、专兼职师资库、高潜质人才库等基础性平台建设。基本形成职责明确、协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设施先进、资源共享的培训基地体系,标准统一、系统丰富的培训课程体系,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体系。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等“大数据”平台。开发PC端和移动端互联网学习、网络远程培训、O2O混合式学习等线上平台。
 
(五)立体开发,多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有效实施
 
分层分级建设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批覆盖全员、重点突出、成果显著的精品培训项目。根据层级、类型、年龄的不同,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新晋员工进行专项培养,实施精准培训。针对管理人员开展领导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各级管理人员等培养工程;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高端人才、技术专家人才、国际化专家人才等培养工程;针对技能人员开展一线员工、班组长、多层次高技能人才、技能大师等培养工程;针对新晋员工开展集中培训、动态跟踪、专项技能培训等。
 
(六)强基固本,人才队伍整体竞争比较优势明显
 
重视政策引导、鼓励员工学历教育,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度,严格优选高素质高校毕业生,电力行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截至2016年底,16家大型电力集团企业员工队伍中,具有高等学历的员工人数为153.4万人,占员工总人数的69.16%,专科及以下学历占比下降明显,参加学历教育的员工37.1万人,占总人数的16.71%,毕业(包括结业)30.1万人,员工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具有中、高级职称人数为49.2万人,约占职称总人数的45.47%,高级工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人数为61.4万人,占技能人员总数的53.48%,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尽管46岁及以上占比有所增大,有老龄化趋势,但4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占员工总人数的65.63%,仍为电力行业主干力量。2016年16家大型电力集团企业人才密度81.82%,全员培训率90.31%,分别高出全国企业平均值30.70、24.04个百分点。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lix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