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2018-05-04 14:25:01 大云网  点击量: 评论 (0)
近日,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生产消...

近日,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改善民生用能条件,构建水电为主、多能并举、互联互通的稳定、清洁、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源体系,积极推进重要的“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建设,进而把自治区打造成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

——发展重点: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水能。加快内需电源建设,尤其是具有全年调节能力的骨干电源点建设,满足区内用电需求。大力开发区内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域水电资源,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和辐射南亚的清洁能源基地。

太阳能。规划建设藏东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外送基地,鼓励利用既有电网设施按多能互补方式建设光伏电站,加强太阳能热发电和集热利用推广应用。

风能。加强风能资源勘查,推进适用高原的风电机组技术运用,加快推进我区风力发电项目建设。

地热能。重点开发中、高温地热资源,积极开展地热在城镇供暖和工业、养殖(种植)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利用,拓宽地热利用领域。

——发展路径: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加强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加强能源开发与外送通道统筹规划,加快推进金沙江上游水电基地外送通道建设,提升区内清洁能源外送能力。加快推进藏中电网与昌都电网和阿里电网联网,力争建成覆盖全区的统一电网。依托已建成的川藏联网、青藏联网,形成连接全区各地(市)、同区外青海电网和四川电网的互联互通的电力供应体系。

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扶持自治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与内地省市特别是援藏省市的沟通协调,落实清洁能源外送保障性收购政策。整合资源,组建西藏清洁能源产业集团,加快清洁能源资源开发。鼓励电力交易中心积极参与全国电力交易工作,努力扩大藏电外送规模。

开展清洁能源供暖试点,扩大就地消纳规模。开展光电、光热供暖试点工作。加快城镇清洁供暖建设与改造,制定和完善支持清洁能源供暖的政策。

加强能源资源普查,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布局和时序。按照鼓励、限制、禁止开发和近、中、远期开发,科学规划全区资源开发布局和时序。协调国家相关部门在流域综合规划中充分吸纳水电规划成果,调整相关自然保护区,为自治区清洁能源发展留出空间。

以下为全文内容: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西藏自治区 “十三五” 时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自治区第九 次党代会、区党委九届 三次全会和《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主要明确全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动全区产业加快发展。规划期限为2018-2020年,长期展望到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310.63亿元,连续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3.5:32.3:54.2调整为2017年的9.4:39.3:51.4,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牧业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全力推动青稞增产、牦牛育肥工作,青稞良种推广面积达到185万亩,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建设牦牛短期育肥示范县7个,农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36亿元。

特色工业体系初具规模。2017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其中技改投资同比增长两倍多。设立11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加快推进旅游文化、清洁能源、净土健康、天然饮用水、绿色建材、高原生态等特色产业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各产业集团组建工作加快推进。

服务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2017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561.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9.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6%和14.7%。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043.64亿元,比年初增长32.6%。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62%。

产业发展载体不断完善。全区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牧业特色产业示范区。拉萨经开区、达孜工业园、昌都经开区、藏青工业园等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拉萨综合保税区和吉隆国家级边境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

对外对内开放合作水平稳步改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全面构建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通过对口扶持与其他省份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通过中央投资、央企援建等方式引入一批适合西藏发展的项目。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8.3万人、技能型人才达9.3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2.1万人、3.4万人。实施八大重大科技专项,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口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建成拉萨、日喀则、那曲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农田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60.2%。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型企业等较快成长,在青稞种质资源创制、生物技术育种、盐湖提锂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十二五”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

第二节 发展形势

经过多年积累和“十二五”时期不懈努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具备后继发力的坚实物质基础和良好社会环境。当前,我区产业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面临难得机遇,具备良好条件。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为我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后援保障。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促进边境地区加快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区加速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我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能源绿色低碳战略、国内居民对绿色安全产品的日益重视为我区清洁能源、绿色食饮品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初级性、依赖性、粗放性特征仍然明显。产业总体层次低、规模小、初级特征明显。青稞、饲草、肉奶等农畜产品总量不足,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效益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差,优质文化旅游业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金融业主要依靠国家特殊金融政策,投资外溢现象明显。社会投资严重不足,投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偏低,出口市场单一,出口商品竞争力弱,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高素质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专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难以满足区内产业发展需求。

要认清发展大势,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促进我区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西藏自治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发挥资源和区位相对优势,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好发展的总体环境,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全力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的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坚持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协同发力,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生,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抓手,着力聚焦四条发展路径,大力推动高原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全域发展、绿色工业规模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高新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边贸物流产业跨越发展,形成绿色环保、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现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自治区产业加快发展,要坚持两条原则。

——坚持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协同发力。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处理好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人力、商品、资金和服务合理流动。充分发挥政府在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市场预期、规范市场行为、加快经济结构转变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坚持以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为前提。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任何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第二节 发展路径

聚焦“特色、集聚、整合、开放”的发展路径。

——走特色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突出绿色健康和藏民族文化特色。围绕特色旅游资源,打响“世界第三极”、“天上西藏”品牌。围绕绿色净土的独特优势,打造净土健康品牌。围绕民族手工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藏族音乐、出版、影视、演艺的开发,打造藏民族文化品牌,确立西藏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独特的形象。

——走集聚发展之路。以各类产业园区等平台建设为重点,打造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以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为目标,实现产业向重点地市、重点园区集聚。推动国有资本重点向战略性、基础性等产业集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带动民间资本投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走整合发展之路。以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地区优势、支柱作用的企业集团,重点推动西藏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通过引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整合区内资源,实施兼并重组,打造以优势龙头企业为领军、中小企业为配套支撑的市场格局。

——走开放发展之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产业发展必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通和商品、服务流通,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打造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密切与周边省区和对口援藏省市、中央骨干企业的经济联系,逐步找准西藏在西部地区产业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0年,特色优势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主要农畜产品实现基本自给,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基本建成。二产、三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清洁能源体系初步建成,外送水电在建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天然饮用水产量设计产能达到500万吨。藏药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民族手工业实现精品化、特色化发展。金融业服务和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全区年接待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5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

——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的藏中南经济带,藏东、藏北、藏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藏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开发开放实验区、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产业集聚区等建设成效显著。

——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初步建成西藏高原科技创新中心,特色优势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优势领域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高。

——优势品牌不断增加,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强化“世界第三极”、“人间圣地”、“西藏好水”、“绿色西藏”、“净土健康”等名片效应,加强产品品牌培育,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引导企业完善品牌管理,打造一批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藏”字头品牌。重点在天然饮用水、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等领域分别培育1-2个全国知名品牌。

——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经贸取得重大进展。面向南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口岸作业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及扩展区、综合保税区等开发开放平台初步建立,口岸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章 发展布局

增强藏中南引领带动作用,促进藏东、藏北、藏西协调发展,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约束力,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极、增长点、增长带,构建核心引领、区域联动、极点支撑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第一节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根据《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的总体布局,综合各地市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以及产业发展基础,立足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区域间产业向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等方向协调发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选择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基础等各方面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主一副多点”的产业布局空间形态。

一主:打造以拉萨为主中心的产业发展核心增长极,以拉萨经开区和高新区为依托,着重强化拉萨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核心增长极作用,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全区产业最大聚集区、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化拉萨、山南两市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拉萨山南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一副:打造以日喀则为副中心的区域性增长极,发挥辐射南亚、带动周边的引领作用。依托珠峰文化及旅游产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塑造“珠峰”文化旅游高端品牌形象、发挥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作用。依托吉隆、樟木、日屋等重点边界口岸,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南亚贸易通道桥头堡作用。

多点:充分挖掘昌都、林芝、山南、那曲、阿里等地资源禀赋特征,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

第二节 优化重点产业布局

大力推动高原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全域发展、绿色工业规模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高新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边贸物流产业跨越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进自治区建设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仁德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