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千辛万苦建的电力市场总被说不像市场?

2018-11-30 18:50:07 南方能源观察  点击量: 评论 (0)
从直接交易起步的电力市场正踏步迈进“现货时代”。近日,国家部委督战现货,国网区域数个试点陆续对方案展开研讨,近期将公布规则,进入模拟试运行阶段。

从直接交易起步的电力市场正踏步迈进“现货时代”。近日,国家部委督战现货,国网区域数个试点陆续对方案展开研讨,近期将公布规则,进入模拟试运行阶段。

然而,“冷冻”了近半年的电力市场依然没有彻底“复活”,有资深业内人士称其为“内热外冷”。为什么努力了近四年的电力市场建设始终难以如初见时那般如火如荼?

在“省为实体”基础上的市场建设充分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取得了瞩目的效果,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电力用户得以重新享受“甲方”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拉动了实体经济,特别是高载能行业优质产能的释放。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市场主体,社会资本获得进入垄断领域的机会。

但以市场的角度观察,仍有诸多不尽人意。

行政干预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价格,难以培育市场。一位业内人士曾向笔者透露,某电力送出省份相关政府明确要给外送电“加价”,并由当地政府主导外送交易。以往跨省跨区电力互济是由双边、多边政府以框架协议模式订立长期合同,计划色彩浓厚,本轮电改针对跨省跨区交易增量部分设计了许多交易品种,并引入双边,甚至多边市场主体参与,但推行存在困难。除省间交易外,在市场建设初期,资源型省区政府对部分市场主体的“偏袒”也曾一度成为市场建设的难题。

市场被赋予的诉求过多,难以实现最终目标。在近期对相关省区的现货方案讨论会上,有业内人士明确指出,现货市场不应是利益调整工具。比如,一个市场面临多重困难,对新能源要保量报价,也不能让传统能源“亏得太惨”,同时要兼顾省间电力输送,还有最重要的底线——保障电力实时平衡,因此设计了极其复杂、切分明晰、兼顾各方的市场规则。但由于市场被人为切分,其传递出来的价格信号也可能失去真实性,从而与建立现货市场的初衷渐行渐远。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曾认为,市场是给主体搭建舞台,而不是把主体变成可控木偶;还有人士指出,市场设计者要相信市场。

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关注不足,难以追求更“高阶”的市场。笔者观察到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凡是有关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细则的信息,市场主体的关注程度都比较低。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恰恰是市场建设的“地基”。试想,各类市场主体能够自由交易后,如果有部分始终不履行合同,或者串谋影响价格,而除了法律手段外,市场缺乏动态奖惩工具,可能挫伤其他主体的积极性,给市场的公平、公正带来负面影响。

市场是效率的倍增器。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及政策目标下,市场建设具备差异性、适应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条件毋庸置疑,但如果要市场能够可持续发展,或许需要更多的顶层引导。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仁德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