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计算的东成西就

2013-10-29 15:15:48 互联网周刊  点击量: 评论 (0)
在技术、需求和经济环境的驱动下,各类云计算应用蓬勃兴起,全国各地数据中心的建设也风起云涌。这些数据中心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环渤海工业带、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东部,做云计算业

据中心最耗电耗水的环节,为了减少这部分能耗,很多数据中心都选择建设在环境较为凉爽的地区。位于比利时的谷歌数据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今年召开的第二届数据中心效率高层研讨会上。谷歌提出了全新的数据中心冷却理念,提出“减少冷却设备是数据中心的终极目标”。未来,谷歌希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冷却装置的数据中心。当然,这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在散热上,我国三大“火炉”之一重庆表现更为糟糕。但是这两个城市值得庆幸的地方就是坐落于长江流域,水资源充裕。

实际上,成都真正意义上的劣势是宽带成本过高。王建波告诉《互联网周刊》记者,“东西部带宽资费的差距之大简直令人咋舌!成都带宽成本几乎是东部地区的30倍。成都云计算一年要缴纳300多万元的光纤使用金,而曙光公司(成都云计算重要合作伙伴)在无锡的数据中心每年只要十几万就搞定了,带宽成本过高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成都的宽带费用之所以这么高,一方面是因为山区铺设成本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周边地区人口稀少,运营商铺设光纤的投资回报率较低。

为此,成都政府曾多次与中国电信协商,但是对方的回复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对不起,这是发改委定的价格。”

对此,王建波呼吁,希望国家开放电信业务,降低宽带价格,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从实际意义上扶持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


重庆

与同处四川地区的成都相比,重庆在自然条件和能源分布上与成都相差不远。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的政治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重庆可以申请到各种国家优惠政策,中央政府的扶持程度是西部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

今年1月,重庆市政府在该市“两会”期间首次提出,将重庆建成国内最大的云计算中心。其计划可谓宏大,直指“全球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最终做成上百万台服务器、产值上千亿美元规模的“云计算”基地。提出这一计划后仅仅过了两个多月,4月6日,被称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实验区——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便在重庆两江新区开建。

公开资料显示,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总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总投资400亿元,建设规划期为5年,最终达到千亿级规模。其核心区规划了占地约为3平方公里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机房。

这种神奇的建设速度得益于重庆市政府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重庆之所以敢于在云计算上大手笔投入,是因为已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可。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表示,因为两江新区的先行先试权,中央政府给了重庆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受惠于这些优惠政策,已经有思科、惠普等多家国际IT巨头被吸引而来。

重庆的劣势与鄂尔多斯相似,即信息产业基础薄弱。过去,重庆主要将机械工业等重工业做为支柱产业,在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上具有传统优势,电子科技方面则远不如成都发达。因此只能走吸引外企入驻的道路来避开无法自产数据信息的障碍。而考虑到数据的安全因素,国家总体政策上并不倾向于外企做政府云计算。

“大跃进”心态比缺位监管更可怕

实际上,东部建成的很多数据中心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由于云计算势头强劲,企业为抢占先机一拥而上,往往有一个应用就弄一个服务器,是个企业就要搞一个数据中心。“这就是重复投资啊,很多数据中心的利用率都不到10%。”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大学CIO班教务办公室主任姚乐认为,企业各自为战、分散布局是云计算发展上的一个问题,随着数据中心的猛增,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如果云计算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考虑节能低碳和百姓民生,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负担,最终积重难返,酿成城市发展中的灾难。当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自觉意识时,政府没有理由缺位监管,听之任之。

云计算乱象至此,只能由政府出面,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出台规范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政策,来达到节能减排,维护居民用电的目的。例如,在东部限制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和用电量,禁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或者在西部引导统一建设数据中心园区,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之间的数据中心共享与合作。

姚乐认为,云计算意味着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应用平台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以及应用的简单化和多样化。

所谓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廖生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