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智能电网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3-10-21 15:19:13 国家电网报  点击量: 评论 (0)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电网发展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依靠现代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积极发展坚强智能电网,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世界电力发展

坚强智能电网

发展重点领域

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需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向开展研究与探索:

发展特高压、柔性交流及多端直流输电技术,实现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灵活高效配置。中国能源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呈远距离逆向分布,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并探索如何更大规模地应用特高压输电技术,需要发展大容量、远距离灵活输电技术。通过研究基于全控器件的大容量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多端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新型故障电流限制技术、晶闸管控制移相技术,将特高压直流输送电流提升至6250安,电压提高至±1100千伏,实现强大而灵活的电网潮流控制能力,大幅提高电网能源资源配置的规模和效率,实现特高压和跨区输电能力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2.1亿千瓦和4.5亿千瓦。


破解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安全高效接入与控制难题,满足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需求。为实现数量大、类型多的分布式间歇性电源并网及安全高效运行,亟须解决分布式电源有序接入、协调控制和能量优化管理的问题。通过研究高精度天气预报技术,提升分布式电源发电预测的精度,研究储能和主动配电网技术,完善对分布式发电和电动汽车等需求侧资源的调控技术手段,破解分布式电源安全高效接入与控制难题,实现分布式能源高效利用,促进中国分布式电源的发展。

研究“分布自治、集中协调”的调度运行控制技术,构建自适应安全智能防御体系。随着“发、输、变、配、用”各个环节智能化水平的逐渐提升,作为智能电网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如何在各环节智能的基础上通过调度运行控制实现电力系统整体的智能运转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通过研究“源—网—荷”自律协同的电网能量管理与运行控制技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新一代智能调度技术、交直流混合电网的广域协调稳定控制技术等,在33个省级及以上调度中心全面建成互联互动的能量管理系统,实现电网调度与运行控制的一体化,提高电网应对灾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驾驭大电网的能力。

研究电力消费和能源效率提升技术,提高电网和终端用户能源利用效率。服务于电力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高用电服务质量和用电能效,支持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提高电网和终端用户能源利用效率。亟须开展终端用户用能服务相关技术研发,伴随着充电速度更快、寿命更久、续航里程更长的车载电源的不断出现,需要重点探索高效、灵活的充换电网络建设模式、运营模式,支持国家“十二五”时期“50万辆”发展目标。需要重点研究负荷侧可调度资源的优化控制技术,针对近年负荷组成结构的变化,不断改进负荷建模思路和方法,提高负荷建模的准确性,如建立电动汽车及其动力电池等作为可调度资源的负荷模型。同时,需要研究建设高级量测体系(AMI),在2015年覆盖3.4亿用户,实现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信息交互,帮助用户根据电网的运行状态对自身的用电行为进行调整以实现削峰填谷,减小电网峰谷差。

研究电力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促进电力流、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深度融合。电力流、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电力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及智能处理技术亟待突破。需要通过开展电力信息统一建模技术、电力专用新型传感技术、电力物联网技术、海量数据云处理技术和基础服务云平台技术研究,打破环节间、系统应用间资源壁垒,实现电力物理本体的深度感知和电力业务的跨域协同,实现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电网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持续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是各国电网建设与运营企业共同的目标,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国情、经济发展特点不同,智能电网建设也有着各自的特色,这也有助于国际间合作与互补。

中国面临着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电动汽车快速发展,调控峰谷差的能力较弱等问题,智能电网建设是重要的解决途径。国家电网公司期待与世界电力同行开展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标准制定等工作,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廖生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