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

2014-07-20 10:32:25 电化教育研究   点击量: 评论 (0)
作者:周红春[摘 要]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
理解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充分应用数字化创造的新时空,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中,利用各种技术与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各种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拓展、提升教师发展与高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与效益。[15]
 
(四)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来保障。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大学核心功能——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思路进行设计,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协调、合作,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深化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世界名牌大学借鉴政府和企业提升信息化决策管理层次和水平的成功经验,在大学创建了属于大学高层决策体系的CIO(首席信息官)体制。CIO制度由美国学者威廉姆·西诺特(William R.Synnott)于1980年首次提出,是一个专门负责组织信息化建设、管理,参与组织战略发展决策,从而实现以信息化推动组织创新发展的高级战略管理职位。领导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发展的CIO群体是教育信息化领导的卓越代表。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名牌大学的CIO体制,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的管理,整合校内各IT部门及各类信息化资源,领导全校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决策、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以期更好地推动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五)高素质信息化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包括信息化教师队伍、专业技术队伍、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这是教育信息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1. 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具有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决定因素。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其教育理念、信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因素。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的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可建立课题研究的有效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研究为核心内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开展行动研究。大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提高教师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针对不同院系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与交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责任编辑:叶雨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