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格局日趋明朗下 售电公司出路在哪里?

2018-01-12 11:15:26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作者:陈敏曦  点击量: 评论 (0)
近年末,新一轮电改加速推进并全面深化。随着输配电价的进一步厘清、发用电计划改革的协调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的构建完善,传统电力统购包

近年末,新一轮电改加速推进并全面深化。随着输配电价的进一步厘清、发用电计划改革的协调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的构建完善,传统电力“统购包销”的模式基本被打破。作为改革的必然产物,售电市场逐渐活跃,售电业务竞争日趋白热化,售电公司的命运更是几家欢笑几家愁。

市场格局日趋明朗下 售电公司在出路在哪里?

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及其他社会资本均可投资成立售电公司。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7.7万亿千瓦时,按照相关规划中“2018年工业用电量全部放开,2020年商业用电量全部放开”,面向社会资本打开的售电市场规模每年可达数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空间,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对社会资本、地方能投、甚至是跨界领域来说,无疑是改革抛来的又一橄榄枝。截至2017年12月,预计今年市场化交易电量1.6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5%。全国进入及通过公示程序的售电企业已逾3000家,完成工商注册成为“预备队员”的售电企业更数倍于此,达到近万家,其中绝大部分为社会资本。而就在一年前,全国公示的售电公司不到300家,通过工商注册的仅为3000余家。然而,售电市场的“蛋糕”真的如想象中这么好分么?

从上一轮互联网经济的主角网约车的经历中,我们能大致总结出市场竞争发展的轨迹——惊艳登场、百花齐放,烧钱大战,繁花落尽,剩者为王。这五部折子戏,同样在2017年的售电市场中上演。10月30日,安徽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关于皖能淮北能源销售有限公司退出电力市场的公告》,这是安徽第三家退市的售电公司,早在2017年4月,就有芜湖、远东两家售电公司申请退市。原因不外乎公司业务人员短缺、能力不足以及电力交易市场合同执行风险较高等原因。新一轮电改实施至今近3年的时间里,售电市场的蛰伏、售电公司的洗牌,从全民盛宴到泥沙俱下,售电市场中的各方主体逐渐回归理性,售电市场的格局日趋明朗,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电力服务和产品的改革初衷逐步体现。

市场化“代言人”并不那么好当

在我国传统的电力体制下,电力是一种长期的“统购包销”的特殊商品。9号文的印发,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打破传统垄断,通过市场决定价格,还原电力企业属性和电力的商品属性;售电侧改革,意在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多途径培育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有利于更多的用户拥有选择权,将利润转移到售电侧和用电侧,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售电市场的构建,简言之就是除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中公共事业性质用户及居民家庭用电仍由电网公司提供“兜底”服务,以充分保障“无议价能力用户”的用电权益外,其他的电力买卖允许社会资本经营;售电公司的组建,既是电改的衍生品,也是市场化竞争的必要媒介,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代言人”的售电公司,除了通过市场化电量交易,以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用能服务以降低综合用能成本外,还需要承担抑制用户端电价波动“防火墙”的作用,是风险和利益共担的载体。

作为电力市场建设先行军的广东省,在2016年3~5月三次月度电力集中交易中引入售电公司参与竞价,成交电量28.4亿千瓦时,占到了总交易量的73%,开创了国内售电公司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的先河。这其中,售电公司获得的电量由3月的65%上升至5月的83%,三次交易中电厂向需求方合计让利5.3亿元,其中近4.5亿元被售电公司获得,广东售电公司的“暴利”试水名噪一时,电厂哀嚎的背后,是售电市场初期“混沌”格局中,各方主体对市场预期的偏差、售电市场不充分竞争,以及市场规模和机制构建的不完善。

售电侧改革的目的是放开售电业务,形成竞争的市场主体,最终让用户享受改革红利,而不是让售电商获得不合理利润。业内人士认为,偏差考核和统一出清等规则的引入,将进一步规范和稳定售电市场,同时随着市场主体对交易规则的进一步明晰,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电力产品的购销价差逐渐缩小,使得套利空间迅速收窄,风险大于收益,引发大量以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的“皮包型”售电公司垮塌。

根据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最新发布的《关于2017年11月份广东电力市场结算情况的通告》中显示,今年11月份售电公司从市场合约获利0.72亿元(若不考虑考核费为0.90亿元)。用户获利4.97亿元,用户平均价差-46.38厘/千瓦时,用户获利占比87.29%。

“经过近2年的发育成熟以后,最早在广东,现在遍及整个电力市场,售电公司普遍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很多都在赔钱。”一售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像在广东,第一轮竞争中部分售电公司实现盈利,在西北、山西等地,第一轮交易中大量的售电公司就赔钱了。比如某个省组织电力市场交易,省内市场主体从电改以来就了解交易的相关政策,谁都不是门外汉。同时随着市场化交易的推进,价格也趋于透明,作为中间人的售电公司就很难挣钱了。在统一出清和偏差考核规则推出之前,大家都觉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但冒进签约的背后,还是售电公司来买单。这其中尤其以独立售电公司赔的最多,因为没有发电厂背景和电量优势、专业技能,对价格判断能力也相对薄弱,很多售电公司都表示‘玩不下去’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基于广东电力交易第一轮博弈中发电厂的惨痛经历,全国各地发电厂纷纷吸取“教训”,采取抱团的措施“规避”风险。截至今年11月初,某央企发电集团所属售电公司用度电价差8分以上的价格,最高甚至达到9分来大规模拓展用户,但对于独立第三方售电公司,最多给出7.5分价差。而到了11月中旬,因大部分电量已通过自有售电渠道解决,价差回调到6.8分左右。同时,由于售电公司在博弈初期普遍采取“烧钱”圈电量的方式,今年广东长协市场报价曾一路攀升,个别售电公司为抢夺用户,率先突破了降价6.45分的去年均值。用户的胃口越来越大,甚至出现某大用户甩出一份“降价达不到1毛1就被视为弃权”的招标条件;某粤东北地区1200万千瓦时电量且负荷稳定性弱的用户要价8分1且固定比例分成等等,直接带动了整个市场对起步让利点的高站位。加上市场上虚假信息的挑动,原本期待着市场高开低走的售电公司也纷纷硬着头皮参与竞价,造成长协折扣价格一路走高,进入非理性区间。在遭受发电侧“排挤”和“强势”用户双重挤压的同时,基于电网接入、计量、抢修等考量,用户对于售电公司的选择持续徘徊观望,部分售电公司命运岌岌可危。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